第146章 领导注意到了(1 / 1)

很快,一家人都回来了。

彭振东回家后,放下公文包,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报纸。

每周第一时间看新报纸,是他了解时事政治的习惯,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消遣。

“咦?这期报纸有点特别啊!第四版整版都是图片,而且还都是一个主题。”

平时这期主要是刊登一些文章,要划分好几个版块儿的。

“怎么这里有这么大一块儿墨?李嫂,报纸送来就是这样的吗?”

李嫂:“我没注意啊,但是送来的时候挺平整的。”

彭暖暖在一边儿小心翼翼地说道:“爷爷,是我想学着写报纸上的字,不小心染上墨水了。”

彭博欣慰道:“你这孩子,学习是日积月累的,不用那么着急。报纸上的生僻字不少。你还是先看一些课本,里面的字不会超纲。”

万菁菁神色恹恹的。要是她的暖暖在,按部就班的上学,一定是个聪明调皮的小丫头。

现在早就能给大家读报纸了吧?

弄脏的地方也不大,只影响到了一张照片而已,别的地方的信息倒是都能看。

彭振东没再说什么,继续看了起来。

彭暖暖却突然说道:“爷爷,能读给我听听吗?我看这照片,也想知道写的是什么。”

这孩子自从来了后,一直放不开胆子。看到这孩子这么好学,彭振东笑道。

“行啊,那我读给大家听听!”

彭振东:“在阳南省阳迁市山南县,有这样一个公社。在大家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洒汗水的时候,这里率先用上了手扶耕地机、大型收割机。”

“在大家只靠着集体田挣口粮的时候,他们努力改造环境,开发身边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实现了增收。”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老百姓从小到老,都十分热爱学习……”

……

白兰:“这是真事儿?真有这么个地方?”

彭振东:“都报道出来了,当然是真的。不知道这个公社是谁带领的,真有本事。”

彭博:“爸,这报纸上的事儿好多都是美化过的。就我知道的,还有人往上虚报产量呢。”

彭振东:“这次不一样,这次有照片为证。不好过他们能修葺水泥路?你看看这又是果林又是鱼塘的!”

彭博摇摇头。

“那万一是举全县之力弄成这样,就想着要这个政绩呢?不是亲眼看的,还是得有所保留。”

白兰:“你们争论这个有什么意义?我看挺好,能起到不小的激励作用。”

彭振东:“那倒是,有心的人看到,兴许也得跟着动动脑子。”

边上的彭暖暖低着头,掩下眼底的心虚。把这上面的地址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阳南省阳迁市山南县向阳公社第一生产队啊……

京市电视台的电话却在这个时候突然响了起来。

周承顺手就接了:“喂,这里是京市电视台,请问是哪边儿?”

“你们台长在吗?我找你们台长。”

周承……谁这么大口气,来个电话就想找台长,那台长每天光接电话就够了,啥也不用干了。

“你找我们台长有啥事儿吗?兴许我也能帮忙处理。”

对面的人明显愣了一下,而后呵呵笑了。

“现在的小年轻倒是挺有担当。那好,我问问你,您们最新的一期报纸,向阳公社公社的事儿,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周承早就等着这期报纸的反馈呢,这可是他和苗青的心血。

“这事儿你还真是问对人了,我就是去那里实地采访的记者之一。这照片还是他们那边的人不配合采访,我们想办法拍的呢。”

“也就是我们当机立断,否则真带不回这么精彩的报道。我敢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事儿千真万确!”

对面的人笑道:“好,不错,工作会干得很出色么。行啦,你先去把魏乐成叫来!”

周承……

作为一个媒体人的直觉,他敏锐的捕捉到了对面人语气的不同。

第一,夸他工作做得不错,完全是久经沙场的领导语气。

第二,直呼他们台长的姓名,好像很熟悉的样子,又好像叫下属似的。

周承一改刚才随意的态度,正色道:“您稍等,我马上去叫!”

魏乐成也云里雾里,按理说他年纪也四十多了,直接叫他名字的那得大概率年纪比他大吧。

再说,他们电视台本来就比较敏感。

虽然猜不到是谁,但也没敢怠慢。

“您好,我是魏乐成。”

……

不知道对面的人说了什么,魏乐成站的笔直笔直的。语气中都带了几分恭敬。

“是真的,我们一起去了两个记者,想要调查基础医疗组匿名信的事情。意外发现的。”

“对,对,山南县,那公社主任叫于卫民,他住在第一生产队。”

“对,对,周承和苗青这次工作值得表扬。”

……

啪嗒一声,电话撂了。

周承:“台长,是谁啊?”

魏乐成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声音有些发飘:“是,是大领导!”

周承:“哪,哪个大领导?”

魏乐成:“国家的大领导!一把手!”

周承……所以,他刚才在人家面前嘚瑟个啥?

嘴里突然间有点儿发苦是咋回事儿?

他在领导面前的形象啊!就问,怎么挽救!

魏乐成开始激动起来:“这件事儿引起上面的注意,你和苗青这次立了大功了。不行,这事儿咱们台里也得通报表扬。”

周承……谢谢您嘞!

这个特殊时期已经僵持了快十年了。

物资的匮乏、工作岗位的稀缺,使得大家不得不计划着过日子。

所有人,都想寻求突破。出口港口的兴建、外来技术的引进,都是在不停的努力。

现在,有那么一个地方,靠着自身的能力,就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不值得分析分析学习学习吗?

小组会议几乎是撂下电话就开始了。

“他们那个把猪分到户里养那个办法,难道真比集体养好?可为什么鸡鸭要集体养呢?”

“南方有的地方就有梯田,咱们怎么没想到推广到北方?”

“报纸做一个经济发展的连载怎么样?让大家知道,中央是鼓励集体经济分发展的。”

……

“我提议,去现场看看……”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