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寿春之战(2 / 2)

但熊锐所部王卒的坚韧程度也超乎了春申君的想象,他的正面军阵几乎要被熊锐所部击穿。

春申君得到黄忠带来的情报,也只能够放弃围歼楚王卒的机会,同样壮士断腕缠住楚军后,指挥大部队后撤,想要退保寿春。

但几十万人的战场,想要撤退哪能那么容易。

最终得到消息跟着春申君撤退的部队也不过十余万人。

雪上加霜的是,当春申君和黄忠所部撤退到寿春城的时候,春申君的心腹何宁不知何时早已退到了寿春城中,紧闭城门不许春申君入城。

毫无疑问,何宁不知何时已经联络了不少战争代行者乃至春申君的门客,做好了战事不利就背叛的准备。

无法进城,而熊锐和楚王的追兵也很快追了过来,丧家之犬的春申君所部再次大败,只能向巢湖城方向撤退。

而在撤退的过程中,春申君再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

先是那些封君们纷纷跳反,接着春申君的门客们竟然也有大半选择了背叛,先一步弃军而逃的朱英更是不知所踪。

春申君此人,虽然不论军事还是民政上的能力都不错,但却没有识人之明,他的门客虽然有三千之巨,但却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真正有才能、够侠义的却没有几个,最出色的也就是朱英和李园,而李园还是一个背叛者,朱英则是个朱跑跑。

历史上,在楚考烈王快要死的时候,朱英提醒春申君小心李园,结果春申君不听,朱英便逃走了;之后春申君被李园杀死,但是春申君的三千门客,包括朱英,竟然没有一个人想要为春申君报仇,这在春秋战国时代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春秋战国时代,因为一句话一个承诺就慨然赴死的大有人在,君主被杀,门客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为君主复仇才对。

像是智伯瑶的门客豫让,在智瑶被杀后,为了向赵襄子复仇,多次刺杀赵襄子,甚至不惜身上涂生漆、吞炭火以改变容貌、声音来找机会复仇。复仇失败被抓后,豫让求来赵襄子的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尔后伏剑自杀。

这种侠义之风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汉代乃至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的典韦、夏侯惇、徐庶等人,都曾有过为人复仇的经历。

但春申君的门客……不仅没有为他复仇的,反而还有弑主的。

只能说,春申君这个人,在某些方面真的是大有问题。

春申君的惨败,超出了大虞军的意料。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虞军低估了王卒军阵的可怕。

在楚考烈王带领下的那支王卒,绝对要比现阶段项燕的“风林火山”军阵还要可怕!

当然了,这两年多,楚军一直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也是导致这场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说到底,大虞军上下都有些轻敌了,觉得再加上黄忠的十万人,怎么也不至于惨败,最坏也能够死守寿春。

到时候,再利用秘密调回来的五百鲛鲨先截断浮桥,然后强行清理河道,截断淮水,就能够将楚军主力围死在寿春附近。

结果没想到,楚军会这么猛。

黄忠带着一万能够初步组成军阵的部队和九万空间兵,外加朱英的十万军阵部队,竟然被三万人正面打崩了。

尽管朱英的弃军而逃和黄忠不愿意拿着一万自然人精锐血拼也是重要的原因,但败了就是败了。

事实上,在楚军三万王卒过河之后,淮水水军指挥官陆逊是有机会命令鲛鲨不惜一切代价破坏浮桥的。但是陆逊忍住了,因为他已经看出联军连这三万人都打不过。

既然如此,这个秘密武器就先留一留。

反正只要楚国没有击败大虞水军的力量,那么楚国在淮南就永远处于战略被动,大虞军还是随时能够利用水军和淮水天险,再次分割战场。

当然,请罪还是要请罪的。

黄忠和陆逊的请罪折很快呈到了内阁,因为董璜在韩国挂鸡,国事都委于内阁和贾诩,所以贾诩还专门开了个会。

战败自然要受罚,不过这得等董璜来做决定,其实内阁对这次的战败倒不觉得是黄忠的错,主要是大家都没有想到楚国的王卒会这么猛,几乎都是降维打击了。

黄忠败得不冤,而且还试探除了楚国真正的底牌,也算有功。

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是别人领兵,也不可能赢。

“要是魏齐联军和楚军决战就好了,但是得防备秦国。”

贾诩没头没尾的说道。

但内阁成员却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贾诩又想要乱武了。

贾诩升阶后,乱武变成了更加强力的结界,不仅面积更大,困住的人更多,还可以最大限度放大结界内各方势力的敌意,激发他们的杀意。

如果楚、魏、齐三方精锐决战的时候,被贾诩困在了结界中,那么楚国王卒就算是赢了,也是惨胜。

唯一的问题是,万一魏国被削弱的厉害,秦国伐魏的话,魏国恐怕抵挡不住,而韩国虽然就是大虞的一部分,但国力在那里,恐怕也难以帮上大忙。

说到底,三晋早已经被秦国打残了。

韩国就算有了典韦程昱郭嘉,也仍旧连自保都很勉强,赵国现在也是半死不活,魏国全靠信陵君续了一波命。

如果这次魏国损失过大,魏国可真就挡不住秦国了。

秦国,才是大虞最大的敌人。

战国是一盘一超多强的乱棋,如何在平衡与制衡间攫取最大的利益,最是考验棋手的水平。

“要想限制秦国,就必须拿下这里,但是却不能过分刺激秦国,以免秦国把主要目标放在我们身上。”

庞统指了指地图上郢都的位置。

“打郢都必然刺激到秦国,不过……如果魏国在打楚国的过程中损失惨重,而信陵君又身死,你说秦国会跟我们再拼一场还是去打魏国?”

贾诩眯着眼道。

“祸水东引!”

庞统眼前一亮。

魏国如果魏武卒损失惨重,又没了信陵君,那还真变成了软柿子。

贾诩的计策的关键在于,信陵君得死,否则秦国还真不一定会去打魏国。

信陵君的威望太高,兵法太强了。连此时秦国武将第一人蒙骜都被打得惨败,秦国的确不愿意打有信陵君的魏国。

其实,对于秦国而言,韩国才是真正的软柿子。

但如果大虞敢捋虎须,几十年没丢过这么多土地的秦国,未必会善罢甘休啊,毕竟郢都可是秦国对楚作战的最大成果。

况且,在见识了楚王卒的厉害之后,内阁对能不能打赢秦国也要持一个问号。

楚王卒在军阵加持之下,打八阶空间兵都砍瓜切菜,更不用说更强大的秦之锐士了。

“还是能不能打的赢秦国的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军和北方强国相比,还是只能打水战或者依托城池的防御战,正面作战,欠缺一锤定音的主力,我军也不应该在主力还没有训练出来之前就浪战。”

董昭开口道。

“组建西线军团吧,以高顺为主将,戏志才为军师,周泰、张辽、许褚、赵云、诸葛亮、徐晃、张郃、岳飞、韩世忠所部都划归高顺统领,全权应对对秦战事。

优先目标拿下郢都。

一旦秦军有从南阳增援郢都迹象,可以命蒋钦所部沿汉水而上做出威胁秦军后路的态势,通知韩国密切注意宛叶之地的动向。

如果有巴蜀方向的援军,那也可以大军放弃郢都,直接入蜀,夺取巫郡、巴郡,从而调动起秦军,择机于运动中击败歼灭秦军有生力量。

秦军可不敢放弃巴蜀之地。

黔中郡及荆南之地的蛮人,交给祝融女王吧,让祝融女王都督张任所部、兀突骨所部、沙摩柯所部等,尽快平定荆南蛮族,把黄权也调过去。

对了,姜维、邓艾、杜预、诸葛恪他们都调去高顺那里。

中枢就交给诸君了,我带着项燕、乐进、太史慈、于禁等部亲自去淮北。”

贾诩说出了自己的思路,而后问道:“诸君还有什么建议吗?”

“陛下和丞相都不在中枢,这……”

董昭提出了异议。

“无妨,内阁决策即可。”

贾诩很放心。

忠诚度是一方面,大虞的制度也不存在野心家诞生的土壤。

“郑国也去西线吧!”

张既建议道。

郑国就是修建郑国渠的那个水工,历史上的韩国,为了延缓秦国的攻势,在明年会派郑国到秦国,施展疲秦之计,说服秦国修建郑国渠,使得秦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时间内无力大规模东出。

当然了,郑国渠建成之后,秦国更加富饶,东出也更加得心应手。

大部分就算知道一点秦国历史战争代行者,也不知道今年晋阳等地会反秦归赵,甚至对郑国这个名字也不是很熟悉,毕竟这些犄角旮旯里的事,不清楚也很正常。

但是鼎鼎大名郑国渠大部分人可能都听过。

如今的韩国,没有必要把郑国这个人才派到秦国,还不如自用,于是郑国一家便被送到了昊京,郑国也正式成了大虞的水工。

此时的郑国,正在江南考察水网,帮助大虞规划运河呢!

“也好,可以提前规划一下,看看郢都到邓(襄阳)有没有规划运河的可能,汉水的水文也注意一下。”

贾诩显然已经在为未来的伐秦作铺垫。

郢这个地方固然重要,但真的想要威胁中原,还得拿下邓。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