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自投罗网楚太后(万字感谢兄弟们支(2 / 2)

因为这场战役的规模太大,除了三国的主力外,还有大量的仆从军和远离战场中心的部队都没有加进去,最后也不敢加进去。

因为他们发现进入战场中央的部队便都仿佛失去了理智一般。

但到了这一刻,却有忠心的楚军将士与封君忍不住了。

也不知谁喊了一声“救驾”,顿时便有数以十万计的残余楚军冲入了战场。

而这一刻,许褚所部也发动了冲锋。

显然,许褚所部的速度更快。

愤怒的楚王带着残余的精疲力竭的楚军最后一次凝聚出了巨熊图腾,但这一次,虎贲军却高喊着“为了陛下”凝聚出了龙纹虎章的太阳神鸟图腾,将强弩之末的楚军图腾抵消。

对于大虞而言,不存在武将的忠诚度问题,董璜甚至巴不得每个武将带领的军队都能够凝聚出太阳神鸟图腾呢!

此役,楚军最终战败,慷慨激烈的楚王卒战到了最后一人。

楚王战死。

在楚王战死的那一刻,贾诩、许褚、华雄乃至所有参与到这场战役的虎贲军,都觉得自己身上的图腾纹身一热。似乎发生了什么玄妙的变化。

见到楚王战死,那些冲过来的楚军顿时如丧考妣。

之前没敢冲锋的,纷纷溃逃,之前冲锋过来的楚军,则直接发起了决死冲锋。

然而,卑鄙的虞军却不给他们阵地战的机会,先是做出冲锋的态势,送上了两波箭雨和一波投掷专用的破甲短矛;而后利用高机动性,又拉开了与楚军的距离,并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从四面八方继续箭雨覆盖;还时不时进行假冲锋,扰乱楚军阵型。

楚军的阵型,很快混乱起来。

之后,大虞骑兵又进行了多次战术拉扯,最后才由骑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华雄瞅准时机,率领麾下飞熊军铁骑,冲入混乱的楚军之中,直插楚军主将之所在。

陷入混乱的楚军终于崩溃。

此战,虽然华雄最后被拼死一搏的楚军无名神话二阶将领通了一矛,但血厚的华雄呵呵一笑,直接肉体夹长矛,在韩家五虎的配合下,将楚军将领踩成肉泥。

进阶到神话一阶已经实现了界限突破的华雄,已经不是当初的华雄了,现在的他,堪称陆上小周泰,区区长矛贯穿伤,不值一提。

而就在不久前大虞的太阳神鸟碾碎楚国的巨熊以及楚王战死之时,他感到自己和麾下的飞熊军似乎吸收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整体似乎又得到了什么升华一般。

这一刻华雄心中突然生出了一股明悟:或许老子要是跟高顺那家伙一样整天生孩子的话,军阵早就成了!

他已经隐隐摸到了属于他的飞熊军军阵的门槛,却因为和属下的默契度不够而无法突破。

抛开华雄的这点受伤小插曲,这次大战,最终以虞、魏、齐惨胜而告终。

在虞军与楚王及勇敢的楚军进行决战的时候,魏军和齐军的残余部队已经完成了集结,但是却被战场中央的惨像彻底吓住了,没有一个敢参与到这场战斗中来。

剩下的楚军则因为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寿春还在我们的手中,快往寿春去啊”而陷入了崩溃,有的往寿春一路狂奔,有的则干脆四散而逃。

尤其是剩余的战争代行者,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更是仓皇而逃。

他们很清楚,大虞的胜利,最凄惨的绝对会是他们。

贾诩知道齐魏联军已经吓破了胆,并命令许褚先入钜阳。

亲眼目睹了那场旷世血战的钜阳守将,没有遵循王命玉石俱焚,而是开城向许褚投降。

许褚入城之后,才发现,城中的守军竟然不足一万老弱病残。

至此,楚国自鄢郢之战战败后积攒起来的宝物家当,基本全部落入虞军手中,楚王的后宫、楚国大臣的家眷,也基本上全部落在虞军手中,除了王后李嫣以及楚王的几个王子。

击杀楚王、占据钜阳,意味着这场贾诩精心设计平衡之战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可喜的成果。

在贾诩的计划中,此战之后,楚国淮南之地将尽为大虞所有,淮北大部虽然给了齐魏韩,但是因为齐魏会在与楚国的血拼中损失惨重,就算得到了这些土地,一时半会儿也恢复不过元气。

齐国会因为惨重的损失和后胜的作用,再次进入咸鱼状态,而魏国虽然回了一波血,但因为精锐的损失,反而会让他成为真正的软柿子。

再考虑到秦国对信陵君和魏武卒的忌惮,只要信陵君死了,秦国必然会再次伐魏,而不是伐虞。

因为不管郢都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虞国的水军之利,都足以保证秦军短时间内无力过江,但是秦国新王即位,丞相吕不韦刚刚主政,不可能没有一点点像样的战绩,所以东进取得重大战果是唯一的选择。

东进就要面对赵魏韩三晋,赵国武德充沛又有成名已久的廉颇,不可轻辱;韩国在各国伐楚之战中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国力大增,强行攻打也很费力;唯有魏国,才是最大的软柿子,没有名将,没有精锐,君主昏庸。

秦国伐魏国,对国内也有了交代,而虞国也可以缓一口气,专心消化淮南之地,并继续支援怂恿三晋跟秦国对着干,重点支援韩国,让韩国成为秦国东出路上的绊脚石。

等到时机成熟,大虞再决定究竟是先取巴蜀还是先和齐国、韩国灭掉魏国。

至于赵国,大虞是真的鞭长莫及;燕国以及朝鲜等地,那就看法孝直的了,贾诩懒得掺和,因为哪些地方,对大局影响不大。

总之,这场战斗看似是在灭楚国,其实更是在算计秦国和魏国,而秦国和魏国却不自知,甚至只能够按照贾诩设计的路线走。

如今的第一步,顺利无比,甚至还超纲攻占了楚都钜阳。

不过,魏国倒是很快反应过来了,没有在前线的魏庸拉拢齐国,提出跟虞国交涉,想要空口白牙得到钜阳。

但这个时候,大虞的援军也来了,乐进、于禁、庞德、项燕等军团纷纷到达,水军也在楚军残部过河之后,重新疏通了河道。

在这种情况下,以及达成段干崇死亡、占领大片领土目标的魏庸也只好硬着头皮默认了大虞占领钜阳等地,毕竟不论是魏军还是齐军都已经无力再战了。

他们甚至害怕养精蓄锐的虞军会背盟突袭。

他们发现,虞军的陆战能力似乎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弱,一旦开战,虞军依靠骑兵机动,足以让大量主力阵亡的魏国头痛不已,也足以让损失了大量精锐,且另外的精锐还在燕地没有返回的齐国陷入一定的被动。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一旦真的交恶,他们这些本来就惨胜的将领,决定要成为政治替罪羊了。

事实证明,他们两国的担忧是多余的。

贾诩是多么诚实守信的人啊,他在钜阳亲自主持了与魏、齐、韩重新划分领土的盟约,魏庸、齐国代表和匆匆赶来的韩国代表都表示信服。

至于说贾诩为什么没有急着南下剿灭寿春附近的楚军残余势力,则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必要亲自出手。

那里,他已经交给了黄忠。

此役过后,楚国已经翻不起风浪了,春申君也基本没用了,剩下的就交给黄忠,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好了,毕竟黄忠之前败了一场,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劳的话,大家的脸面上都不好看。

朝堂不是疯狂送女,而是人情世故啊。

在此不点名批评某个名声烂大街的送女狂!

(秦始皇初年七国形势图)

到秦始皇元年开春,九州七国形势发生了魔幻而合理的变化。

强大的楚国经历了三年战争,最终走向了灭亡,楚考烈王被项燕鞭尸后,由大虞厚葬,楚国的主体部分被大虞占领,淮北的大部分地区却被齐、魏、韩三国瓜分。三国中,齐国占领的土地最多,韩国得到了领土最为轻松。

又因为有楚考烈王的遗命,有不少楚国残军都选择了前往韩国,向韩国投降,包括寿春方向的楚军和楚国贵族,只要逃亡韩国的,大虞军一律放行。

至此,大虞和韩国正式接壤,且有汝水直接相通,相互支援极为便捷。

北方,齐国和赵国也得到了燕国大片土地,好好回了一波血。尤其是赵国,虽然没能在晋阳搞事,但是新得到的大片领土和人口,却让赵国的国力暴增。

赵王甚至打算休养生息几年后,联络其他五国共同讨伐秦国。

燕国没能力大败齐国和赵国,所以准备向朝鲜和东北方向扩张。

至于秦国,则举朝狂怒,决定来一场大动员。

朝堂上,就连对吕不韦虎视眈眈的楚系也没有唱反调,都支持大动员。

只是在带兵的将另方面,有所争执,因为楚系也想要军功,有军功,说话才有分量。

最终,吕不韦与楚系各退一步,同意昌平君带领包括三万秦锐士在内的二十万精锐入蜀。

不过,楚系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吕不韦故意为之。比昌平君更加老谋深算的吕不韦已经意识到,秦军基本上不可能在巴城、郢都打开局面了,去巴蜀,就真的只是平叛,并稳住巴蜀之地而已。

大秦真正想要拿回之前的威风,还得在东方。

他已经拍了好几拨人去刺杀春申君,并派人联系魏庸了。只要春申君一死,他就攻魏,让关东诸国再次回忆起被大秦支配的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朝会快结束的时候,泥塑一般的嬴政竟然首次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寡人身边的侍卫武将王翦,熟读兵书,精通战阵,这次让他也带领一万锐士前往巴蜀,如何?”

秦王政主动点名道。

王翦其实是王龁、王陵等秦将是同族,自幼熟读兵书,也曾多次亲临战阵,凭军功一步步升迁,在宿卫宫廷的时候得到了秦王政的看中。

少年君王毫无征兆的插手人事,而且还是军国大事,这不仅震惊了吕不韦,也震惊了其余朝堂重臣。

昌平君等人的目光忍不住投到了少年君王的脸上,却没有从少年君王脸上看出任何神色;再看吕不韦,吕不韦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最后看向赵姬,却发现赵姬凤眸微闭,面容紧绷,似乎是在等朝堂的反应,为儿子站台。

这让众人忍不住怀疑,是赵姬为了揽权而唆使秦王插手军权。

但是吕不韦默认,其他人自然也没有必要触这个眉头。

毕竟,这可是少年秦王第一次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人对第一次,往往都情有独钟,终身难忘,比如说初恋,比如说第一次献身,比如说第一次偷情……

这种时候,谁要是反对,就好比结婚当天被带绿帽子,绝对会被秦王记一辈子。

吕不韦不反对,纯粹是向少年天子、赵姬和军方王氏一族卖好,反正就算是王翦能力不行,战败了倒霉的也是统帅巴蜀秦军的昌平君。

不过心下里,吕不韦却对少年君王有了一丝丝警惕,他很清楚,这绝对不是赵姬的撺掇,因为赵姬就没有这个智商与政治头脑,这一切都是少年君王自己的选择。

只不过,吕不韦还不能确定的是,少年君王究竟是出于义愤,还是为了在军方安插人手、培养自己人,才做出的决断。

至于昌平君,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争这个入蜀主将似乎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但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够再推出去,更不可能反驳少年君王的打算,反而,他还要想办法和少年君王搞好关系。

除了吕不韦和昌平君,唯一有能力反驳少年君王决定的就是王太后赵姬了,理论上,代表少年君王行使王权的赵姬这个时候却眯起了眼睛,脸色潮红,面带笑意,似乎正因为儿子的看似任性的绝对没有被反对而兴奋。

这不仅让人猜测,少年君王的这次发难,幕后是赵姬的策划。

就连吕不韦,在这一刻也产生了自我怀疑:难不成当了王太后之后,赵姬的智商提升了?

“太后,臣觉得,大王所言并无不妥。”

相邦吕不韦忍不住开口道。

他这句话其实是在试探,现有赵姬向他索要罗网,后有少年君王插手军权,这让他嗅到了不妙的信号,他要试探一下赵姬的真实态度。

“嗯?”

突然被吕不韦典韦,沉浸在自己小世界的赵姬差点被吓得打哆嗦,幸好,在董璜丹药等的投喂下,实力有所突破的赵姬,对身体的控制力有所提升。

这一刻,她的脑筋急转:刚才他们在讨论什么来着?我该怎么回答?为什么大家都盯着我?就连政儿也盯着我?难不成我的事……被发现了?

赵姬的背上惊出一身冷汗。

紧急时刻,赵姬被逼出了急智,用出了之前充当泥塑人偶的惯用说辞,端着架子糊弄道:“相邦安排吧。”

还不算蠢到家的赵姬觉得自己隐藏的这么好,应该没有被发现小秘密,既然如此,吕不韦的问题也该就是正事了,正事交给吕不韦总没有问题吧?

赵姬忍不住为自己的智商点赞。

嬴政则对母亲投以感激的目光。提出让王翦出战,的确是他少年心性冲动了,他害怕被朝堂众人反对、被母亲呵斥,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和吕不韦竟然都支持他。

这让少年君王有些兴奋。

但其他人可就不这么想了。

吕不韦认定了这是赵姬在私下里撺掇少年君王,要不然赵姬不会回答的这么干脆,他甚至还觉得,赵姬特意点出让他安排,其实是在警告他不要背后被王翦搞什么小动作!

因为这件事既然是他安排的,那么王翦出了事,可就不仅仅是昌平君这个前线指挥官的责任了,他这个丞相也难逃其咎。

吕不韦甚至觉得,这是赵姬在隐晦的对蒙武战死的事表示不满与责备。不过考虑到赵姬的智商,他觉得这个层面的可能性有点低,赵姬最多也就是警告他要保护好王翦这个少年帝王、乃至赵姬本人看好的青壮派将领而已。

至于朝堂上的其他人,考虑的则是,这一定是吕不韦和赵姬在唱双簧。少年君王只是他们的牵线木偶,目的是为了拉拢王家,进一步增强在军中的话语权!

总而言之,这场朝会,除了赵姬心思单纯外,其他人都各有各的想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坚定的认为别人,包括赵姬,都在搞阴谋!

随着敲定了入蜀的将领人选,大秦的朝会也终于结束了。

整场朝会,全神贯注勾心斗角、深入谋划、尔虞我诈的衮衮诸公,竟然都没有发现,赵太后曾经跪坐的位置,有水迹组成的“正”字。

赵姬颇为自得的用膝盖擦掉了自己的杰作,并准备回宫之后,好好给爱郎演示一番自己独特的写字技巧。

在大秦朝堂上,在文武百官的眼下,还要偷偷蘸水写字这种事,实在是太刺激了!

这种既害怕被人发现又必须完成任务的身体和灵魂的双重刺激与背德感,让赵姬感觉分外的沉迷,乃至……欲罢不能。

就像是完成了第一次野外任务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任务狂,忍不住想要到街头、超市、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偷偷执行更加刺激的任务!

主人的任务什么的,真是最有意思啦。

【也不知道主人下次会给我安排什么任务呢?下次会不会他和我一起上朝?事先设定好暗号,他动哪根手指,我完成对应手指代表的任务?】

【真的好期待啊!】

【呸呸呸,赵钰啊赵钰,你可不是那种轻浮的女人!你可是大秦的太后啊!】

【对了太后……大秦可是还有一个太后呢!如果让主人把她……不,不行,我才不要主人奖赏她呢!但……如果是我驯服她的话……】

赵太后一路夹着双腿,脑洞大开的胡思乱想着。

作为一个历史上就鼎鼎有名的超级恋爱脑,此时赵太后的脑子里就只有董璜一个人。

【要是能够为主人生孩子就好了,到时候让我和夫君的孩子当大秦的王,那样的话,我和夫君就可以尽情恩爱而不用偷偷摸摸了。尽管偷偷摸摸很刺激,但是……】

【夫君,贱妾要为你生孩子啊……】

这一刻,赵太后终于控制不住,泪洒御辇……

——

人家约会是半夜起来high,我是半夜起来码字。感谢兄弟们的支持,今天万字,还请兄弟们继续支持哈!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