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让大明多几条腿走路(2 / 2)

而朱元璋则是回过神来,他听着这些话,隐隐的有种直觉,苏闲是在告诉他那句话的根本缘由——盐引,托不起大明!

“盐引设立之初,是军国利器,非是税收利器!”

“一旦如此,或许短期内,国朝的税收的确会大幅度增加,甚至成为真正的砥柱!但殿下也不要忘记,军备一旦废弛,再想扶起来可就难了。”

“到时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白银之类的钱财,在没有粮草等实物的置换下,都是飘在表面的浮财。浮财最容易贪墨,最容易被人惦记。”

“当然,真到了这个时候,贪腐之类都是小事了。因为等到朝廷发现军国大事出现漏洞的时候,这时候再想弥补,已经迟了。”

“因为之前的盐引已经败坏,拿出的钱,又是经过层层贪墨之后的盐引税钱,反过来继续拿着它运送粮草……钱发下去,又是一层贪墨,层层油水。”

“这时不仅丢了西瓜,还把刚捡到手的芝麻给丢了。到头来两头不讨好,反而让朝廷彻底陷入两难。”

朱标的脸色铁青,苏闲说的这些,其实很容易在脑子里推算出来,不是不一定发生,而是一定会发生!

正是因为他太清楚,朝廷文官对文治天下的渴望,所以在未来,这看似动摇盐引根基的国策,反而真的会在巨大的利诱之下,逐渐改变。

“那咱就定下,祖制不可改!”

这时,朱元璋从一旁开口。

苏闲对这句话有些无语,“陛下,没有改不了的祖制,只有能用上的祖制。”

“至于怎么用,如何用,用什么,那就看那时候的朝堂,谁的法力高深了。”

眼看着朱元璋的脸色铁青下来。

苏闲立刻转回话题,“当然,这些都只是话题赶到这里,所以对未来的一番测算,有可能也不会发生。”

“但有一点至关重要!”

此刻,朱元璋父子同时看向苏闲。

“不能把盐引看做独苗,最起码要双策、乃至三策并行!”

“商贾是诱之以利,才雇佣百姓动身运粮,亦或者是在边屯耕种土地。”

“那么道理同然,朝廷也可以如此,诱之以利,让百姓运送粮草,甚至在边屯土地。”

苏闲正说着,忽然被打断。

“等等……”朱元璋皱着眉,“咱怎么听着听着,话题又回去了?你刚才不是还说以后的事情,商贾一旦用白银兑换盐引,会丢西瓜又丢芝麻吗?”

苏闲无奈道:“陛下,主动和被动,岂可混为一谈?”

“现如今,大明就定下一条政策,鼓励百姓去边屯开荒,同时给予这些百姓每年丰厚的钱财奖励。”

“当然这些钱不能太多,否则大部分百姓全部撂下境内的肥沃土地,转而去边境,那才是大问题了。”

“这是其一,其二,大明也可以雇佣百姓去运送粮草,这也是多一条路。”

“其三、走水路,修南北运河……陆路运送到底不如水路运送多。”

说完这些,苏闲才正色说道:“总之,不可太看重盐引,也不可放弃盐引,要让其作为缓冲,而不是作为国朝支柱!”

此话一出,朱元璋当即醒悟。

他就知道,苏闲最后的目的,还在这里。

再度过了许久,这一场谈话从开始到现在,其实已经到了末尾。

而朱元璋沉吟片刻后,又涩声道:

“你可知,你说的这其它几种办法,每一个都是要耗费巨量钱财的!”

“现在花,总好比将来没的花!”苏闲就知道这位‘铁公鸡’还心疼钱。

“毕竟现在花是给未来铺垫,而未来花,那是在给以前弥补,这两者的意思,可是截然不同的。”

苏闲说到这里,话音一顿,等朱元璋反应过来后,他便继续道:

“至于陛下有可能担心钱的问题,还是刚才的术算,如果此次,大明将官盐全部普及,驱离私盐。六千万百姓,每人每年五斤盐,再加上足够便宜的精盐,比如二十文钱一斤。”

这个数字,在大明绝对是不可想象的精盐价格。

要知道此前最下等的盐,两淮地区最便宜也要五十文一斤。

而现在可是精盐,苏闲直接缩小两倍,这个数字说出去,估计外面的人都难以置信。

但是,足够说服朱元璋了!

“那便是一年六百万两的基本盐税!”

“而要知道,大明每年制盐是十倍于百姓的,按这个来算便是一千两百万的白银。”

苏闲正色道:“陛下,这已经是按照最低预估的来算了,比之现在大明的盐税,要多出多少倍?”

“如果朝廷心黑一点儿,哪怕是以现在最低五十文价格的精盐,去打那些下等盐,也足够将私盐赶到角落。从而便是每年最少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此刻。

苏闲每说出一个数字,朱元璋的心脏就猛地跳动一下。

到最后,听听……五十文的精盐价格,现在放到外面,抢都抢不到。

可即使如此苏闲还说自己心黑……而获取的基本白银,那可是一千五百万啊!

就算苏闲只是大致计算,没有抛出路途损耗费、制盐的成本费人工费等等……但不要忘记,苏闲也没有按照大明每年制作的十倍于人口的盐来计算。

这些东西,吃是一定量,但百姓也会储存,民间也会另做他用,朝廷也会交易到外面。

而此刻的朱元璋甚至已经开始想,交易民间便宜,但跟外邦交易,怎么着都得狠狠地提一下价格。

精盐,一分银,就是一百文一斤!就这,他们都得求着!

如果三分银一斤精盐。

嘶!

越想,朱元璋越是觉得眼前,有一股巨大的财富,似乎要朝着自己的嘴里喂来。

而有了这么多钱,如苏闲所说,削弱盐引。

转而将军国利器,引入其它方向,比如加大朝廷雇佣百姓陆运、甚至是漕运的方向……

光是从盐政上省下的钱,就足够了!

采用此法,不仅可以让大明多几条腿走路,还能养一身肥膘!

事情到了现在……

哪怕是傻子,也会做出选择!

而此刻,看着朱元璋眼中,涌动的情绪。

不知为什么。

苏闲脑袋里,却是浮现出了,胡惟庸的那一张脸……

曾几何时,父亲苏贵渊连这位丞相的门都进不去。

这也就算了,毕竟苏闲也没想过和其攀关系。但问题是,从任八品提举开始,对方就有意无意的想要整个苏家顺从,顺从不了便是构陷打压。

这期间若非苏闲经营得当,恐怕他们一家三口早就一命呜呼。

而如今,礼尚往来……

这第一步,算是撬动了!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