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袁应泰之死(1 / 1)

11

几天之后,又有一批草原上的蒙古人来到了辽阳城下,声称受了灾,听说辽东经略袁应泰仁慈仗义,特地从草原上赶过来投奔。

袁应泰得知这一消息,也是欣喜不已,认为自己之前的举动达到了教化之功,已经让那些外族人听闻他的名字就来投靠。

长此以往,说不定可以直接不战而屈人之兵,史书留名。

一时间,辽阳城内也有百姓传说,袁应泰宽厚仁慈,感动了那些外族,让他们主动归附等等。

这让袁应泰心中更加高兴,都有些忘乎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宽厚,袁应泰特意把那些前来投靠的蒙古人和归附的降兵聚集起来,要当众搞个演说,并为他们发放粮食,以示恩德。

由于最近前来投奔的草原人和归降的降兵降将有些多,城内没有合适的广场。有人便向袁应泰建议,在城门之外搭建一个高台,让袁应泰站在高台上接见那些降兵和归附而来的草原人。

高台很快搭建完毕,那些前来投奔的蒙古人和降兵也都聚集在了一起,足有几千人之多,乌泱泱的一大片聚集在那里。

看着下方的人群,袁应泰显然也很激动,一袭大红官袍,头戴官帽,威风八面的走到高台之上,冲着下方朗声开口:“诸位草原上来的牧民,重新回到大明的将士,老夫代表大明,欢迎你们。

你们尽管放心,只要你们到了辽东,本官就有义务让你们有饭吃有衣穿,绝对不会饿着你们,冻着你们。也会一视同仁,把你们当做辽东的子民,当做我大明的子民。”

“大人恩德,我等必当厚报!”

“感谢大人,大人就是我们都再生父母!”

听着下方传来的山呼海啸般的感激之声,看着那些诚心归附的牧民,袁应泰满足至极,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自己已经可以比肩那些上古先贤。

然而,袁应泰并不是后世来人,他也不知道一个道理,给你鼓掌的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正准备干掉你。

就在袁应泰笑容满面的冲着下方挥手之时,人群之中突然射出十几支羽箭,其中有几支直接命中了袁应泰,还有一支精准无误的射中了袁应泰的咽喉。

袁应泰脸上的笑容瞬间变为惊恐,还想张口说些什么,但口中喷出的却只有鲜血,随后就只觉眼前一黑,重重的摔倒在地。

“保护大人!”

“有刺客!”

“抓刺客!”

一时之间,场面瞬间陷入混乱。

下方的蒙古人和降兵之中,也混杂了不少真正的奸细,但那些奸细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这也没有提前通知啊?

紧接着,人群中就有人用蒙古语高喊了一声:“袁应泰已死,大家快走!”

“袁应泰已死,任务完成,快走!”

随着几声落下,混在人群中的那些奸细立马逃了出去,毕竟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辽东将士们肯定会严加盘查他们这些人,甚至有可能直接把他们全部杀了,再留在这里只有一死。

于是,人群中的奸细们率先逃跑,其他人不管是不是奸细,看到那么多人都跑了,自然也跟着逃跑。

几千人瞬间朝着四面八方逃去,辽阳城内的骑兵数量并不多,也很难分散追杀。

镇守辽阳的总兵尤世功立刻派人通知整个辽阳各处的总兵,参将,指挥使,严查所有归降的降兵和蒙古人。

不久之后,海州卫定国将军府中,情报处首领包文龙接过一只飞鸽,看到上面的情报之后,立刻来到陆诚的书房之内:“启禀大人,辽阳的情报传回来了。”

“如何?可还顺利?”

“一切顺利,袁应泰当场身亡,我们的两个人混在人群中脱身,那几个草原人也已经逃向了科尔沁草原,并沿途留下了一些痕迹。”

陆诚点点头:“这件事做的不错。接下来,你们情报处配合后勤部的商队,去一趟江浙沿海和东南沿海。买一些船只回来,要大一些的。”

“是,大人。”

袁应泰一死,朝廷势必会再派其他人前来经略辽东。

但经过这么一档子事之后,那些怕死的大臣们又有几个敢来辽东?

更何况这里原本就是个大火坑,干的好了不一定捞到好处,稍微干不好肯定要被问罪。

如果陆诚判断的不错,朝廷十有八九会重新启用熊廷弼。

不过,这件事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比如那些投降后金的将士,可能不敢再重新回到大明。那些原本想投靠大明的草原人,也可能会倒向后金。

但这些都是小问题,对整个辽东构不成任何影响。

而且,以辽东目前的状况,能够养活自己的军民已经很不容易,又哪来的粮食去养活那些外人?

不过,经历袁应泰一世之后,陆诚心中也有了新的想法,及时调整了一下对未来的规划。

按照陆诚原本的规划,他是准备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壮大,在自己的势力没有彻底壮大起来之前,有些事情暂时不去碰,有些科技暂时先保留。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够稳健,风险小。

现在木匠皇帝朱由校刚刚登基,崇祯皇帝的时代还离得远,距离明朝发生大乱,也还有很长的时间,足够陆诚搞发展。

但经历了这次的事之后,陆诚就决定改变一些策略,必须要多处开花,加快发展,绝对不能把目光只投在辽东这一块地盘儿上。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狡兔也要三窟。

造反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儿,不能总想着规避风险,一味的求稳。

陆诚虽然是后世来人,但毕竟没有干过造反这种事,之前最多的时候也就是管一个连队或者一个特战队,也没有干过这种白手起家,创立帝国的雄图伟业。

故而,有时候的一些想法,也难免会显得有些不太成熟。

不过,成功的人从来不是不犯错,而是懂得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并及时改正。

所以,陆诚在接到其他总兵的传信之后,一方面让丁修带着1000名骑兵四处巡逻,稳定自家地盘儿的治安。一方面开始盯上了沿海的的各个岛屿,并把目光投向了江南,甚至东南沿海。

既然正规军的数量有限制,地盘有限制,头顶的官衔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提升,那就换个思路。

像什么海盗啊,流寇啊,马匪啊,能够剿灭的剿灭,能够收编的收编,能够自己编的自己编。

反正现在朝廷也没空管那些沿海的海盗什么的,辽东都烂成这个样子了,水师就更不用说了。

沿海那么多的岛屿,也都是好地方。

辽东半岛现在都是陆诚的辖制范围,后市的长海县也在陆诚的辖区范围之内。

单单是长海县,后世就是一个人口六七万的海岛边境县。

即便是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达不到后世的那种标准。

把那里的海岛都利用起来,起码可以养活个万把人,外加一两千驻军。

之后还可以沿着沿海各岛屿,一路向南发展,甚至提前去东南亚搞搞事情。

相比于辽东,东南亚的土地更加肥沃,一年可以两三熟,如果能够在那里占一块儿地盘儿,绝对是一个很好的粮食生产基地。

陆诚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房中,面前摆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手中的笔在纸上写写画画,规划着未来的发展。

想要快速发展,就不能单单依靠现有的条件了,也是时候提升一下生产力,为工业发展打打基础了。

而且,手下控制着四个卫所,也可以提前把燧发枪什么的搞出来了……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