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逐渐强大的后勤(下)(1 / 1)

不得不说别人穿越率先要搞火器,赵铭倒是想搞,可是现在迟迟搞不出来。

虽然已经搞来了一些大燕官制火器交给魏有才和一堆工匠在那儿琢磨。

但是火器还是迟迟处于难产的境地。

大燕的火枪目前还是大宋那种突火枪形式,最初用的是竹筒作为发射器,现如今变成了铜铁材质。

但这玩意属实没啥威力,说是炮仗吧,估计还没后世的烟花来的有杀伤力。

至于枪械这块,赵铭还真是两眼一抹黑,谁说大学生啥都会来着?

他要是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兴许还会,毕竟那时候的刊物属实硬核。

但到了赵铭穿越那会儿,全能的大学生不是没有,但那大多是理科生。

至于让他这种农学生去手搓燧发枪,自动步枪,这不是为难人吗?

水泥他还能多提点几句,枪械这块是真无能为力,只能给魏有才按照后世的燧发枪大致情况提一些简单的意见。

至于对方能不能手搓出来,那就纯看这家伙的能力了。

此时已经有越来越多胜捷军军士选择加入大乾,随着每有一人登记,书吏有唱喏一次。

且拿到实实在在的钱财后,这些士卒一个个喜笑颜开,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未来的美好日子。

但随着时间流逝,最后依旧还有百余人在观望。

见此,赵铭也不意外,这些人有顾虑很正常。

毕竟才刚刚接触,且大乾又是一个怎么看都感觉不长久的草台班子,谁也不敢一下子将一家老小的性命都压上去。

询问了一番王奎,果不其然,这些观望之人大多都是成家且有儿女成群之辈。

而刚刚选择加入大乾的,很大部分都还是光棍一个,但也有少量成家的。

这群胜捷军军士每一个岁数其实都不小了,毕竟都是那个时期追随过岳帅的。

最年轻的都有三十五岁,而最大的都有接近五十岁高龄。

整体来说,四十岁左右的偏多。

至于为何,都这般大年纪还未成家?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积蓄,谁家也不愿意将女儿嫁给这样一群没钱没家底的厢军。

哪怕是县衙的衙役乃至书吏,都要比厢军更适合。

正常来说不会这样,厢军收入其实也算不错,毕竟还能帮忙搭桥建房子,也有一些收入在其中。

所以这里面还有王奎的一部分原因,他不想让这些老弟兄失去曾经的心气。

故而还是保持曾经的操练计划。

没钱,又不去帮忙修桥铺路,自然这日子过的也就越来越差。

如若不是王奎在播州有点声望,这群人当真要饿死。

不过这会赵铭也不急,还剩下百人没事,很快这群人也得一起投入大乾怀抱。

约莫过了一个小时左右,渐渐的远处官道有一大堆骡车朝这边缓缓驶来。

众人看到骡车上的物件时,都是忍不住一阵哗然,惊呼。

“诸位,刚刚登记名字,还未领取军饷的可上前领取军饷,还有本月粮食。

此外每人可领取两套衣裳。”

张文笑呵呵高声说着,同时还一边维持着秩序。

看到车上满满当当的物资真的是给他们的,胜捷军军士们全都欢呼起来。

尤其是听到每人还能领取两件新衣裳,均是沸腾了。

大燕当兵其实也是会发衣裳的,但那都是老黄历了。

北燕时期的确发衣裳,南燕一些中兴时期偶尔也发一发,但如今这年月,也会发,但发的都是府库寄存的旧衣裳。

那种衣裳一穿一个不吱声,不仅破破烂烂,甚至还有很多紧缺。

以至于不少军士们现在穿的都是自己花钱置办的,亦或者让自家婆娘自制的。

甚至他们之中不少人的靴子,还是当初跟随岳帅时期分发的。

至于手里的兵器那就更别提了,地方厢军有各自的武库不假。

但那里面的玩意破破烂烂,以至于他们现在手里拿的兵器,一部分是自掏腰包,一部分是王奎补贴,还有就是王奎死皮赖脸从播州土司那儿薅来的。

饶是如此,他们也就每人标配一杆长枪,一柄并不算多厚实的战刀。

而看到大乾分发的衣裳全都是崭新的之后,众人再度欢呼起来。

不少人干脆当场就开始穿戴起来,脱下那满是补丁臭烘烘的旧衣裳,拿着新衣裳就往身上套。

也有人舍不得把新衣裳弄脏,只是拿着比划了一下,哪怕有些不合身依旧十分满意。

他们却没注意,旁边安新军的弟兄更是一脸的怜悯。

多亏了自家跟随了陛下,不然多半比这些厢军更惨。

瞧瞧,一些粗布麻衣都宝贝成这样,啧啧。

安新军庆幸之余,也是感慨。

想想刚刚进入军中,他们也是如此做派,兴奋的不得了。

虽然是粗布麻衣,但这年头好多人旧衣服缝缝补补无数遍都不舍得换,甚至为了怕弄坏衣裳也不敢去洗。

而眼下分发给胜捷军的,自然是大乾纺织工坊出产的产品。

如今铁匠工坊和女工们组成的纺织工坊全都纳入大乾的官营产业。

不仅铁匠工坊在扩编,纺织工坊同样在扩编。

为何现在大乾安平县境内贸易会如此繁茂,自然就是需求增多了,大家都有工作了,有钱了,消费多了,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

女工现在总人数已经来到三百人之多,城内不少妇女和流民女子都加入纺织工坊之中。

饶是如此,依旧还有不少百姓在提议啥时候能继续扩招。

毕竟这年头妇女在家真没啥事儿,尤其是城中的这些女子更是如此。

且加上最近土改,许多百姓不需要为乡绅种地,自家也就那么点地,也无需两人一起劳作。

听说现在城内各处招工,所以也是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要知道,土改之前,那些乡绅家种地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吗?

未必!

可能农忙时需要那么多人,但农闲时,乡绅的存在大大制约了百姓的流动性。

身为佃户,哪有什么自由,且更别提许多连佃户都算不上,只能算农奴。

而现在大家都解放了,大量人口涌入,大乾的施工队一直都有百姓求着多招点人。

而适合女子工作的纺织工坊更是如此。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