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我看黄县令也是人才啊(1 / 1)

黄县令已经是挺直了腰板,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死吧!死了一了百了。

他黄县令苟且了一辈子,享受了皇恩厚禄也该为陛下尽忠了。

然而看完文书后的伪帝却在咋舌。

“咦!你这县令倒是当的不错,虽有些做的不地道的小毛病不少,但大事上你倒是分的挺清的!”

赵铭笑着拿着这份折子,上面写着县衙各级官员吏员所作的大小事情。

其中其实有不少欺压百姓的,但大多都是吏员,衙役这些人干的,反观黄县令几乎没有。

也不能说没有,而是这人为自己做的却一件也没有。

或许此人默许了这些人贪赃枉法,但此人却不曾自己贪墨,也算是官场上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常规套路。

“不错!虽有些素位尸餐毫无作为,放纵下属之嫌,但大体不算太坏,朕可饶你一命!”赵铭淡笑道。

然而黄县令闻言却好似受到奇耻大辱,冷哼一声。“哼!”

“要杀要剐随便,素位尸餐,毫无作为,放纵下属?哼!这些本官也认了。

但本官可以死,但绝不是死在你伪乾朝廷裁决之下,我乃殉国,而非是伪乾的罪臣。

更何况本官一生清廉,如若本官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让下边人做事?

以本官这些俸禄,光是供养家小都不够,下边的吏员也有家小,如若不这般谁养着他们?”

赵铭闻言倒是乐了,“呵呵!黄县令你与我说这么多有何用?难不成是我大乾对尔等不薄的?

还是说是我大乾收受各种苛捐杂税?”

“这....”

“哼!黄县令,你口口声声都是精忠报国之谈,可又口口声声都是对大燕朝廷的不满。

你不觉得你这般话前后矛盾吗?

既如此,你又何必为大燕朝廷尽忠呢?想死?我看你一点也不想死吧?”

赵铭轻笑着摇摇头,也不等黄县令开口辩驳,便继续道,

“另外你真觉得你没有过错?朕说你毫无作为还真不是贬低你。

你当真觉得你是好官?”

“本官不是好官又如何?哼!本官如何无需你判定!”黄县令依旧梗着脖子满脸的不服。

赵铭没有理会,继续道,“黄县令,你的确没有侵吞百姓欺压百姓,脏活累活的确是底下吏员所为。

可朕却发现你的家产不少啊,虽说比之真正的贪官少得多。

但一月收益百两银子,这些银子想来是底下孝敬所得吧?”

“是又如何?本官今年便自掏腰包修桥铺路,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何罪之有?”

“好!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否那些乡绅富户还经常写词藻夸赞你这本地父母?”

赵铭冷笑,而这番话却让黄县令一阵哑口。

因为还真没错,每次他掏钱修桥铺路,到处都是夸赞之声。

而能够在他身边夸赞的自然都是那些本地乡绅富户。

“如此黄县令可曾见过穷苦百姓在你面前高声称赞你一声青天大老爷?”

“这....可能是乡下人不懂礼数,亦或者见本官心中畏惧。”

“哈哈!黄县令你还要自欺欺人,你莫不是不知道,你修的桥是谁家地的桥?你铺的路是谁家的路?

你修桥铺路与寻常穷苦百姓何干?受益的全都是那些乡绅富户,他们自然对你大加夸赞。”

赵铭摇摇头,旋即淡淡道,“让朕猜猜,黄县令家想来还有万民伞吧?也是乡绅富户送的吧?”

此时黄县令一张老脸已经涨的通红。

这贼寇当真古怪,明明是贼寇,怎比他一地父母官还懂得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你....你胡说,你根本不知我浮山县情况,岂能满嘴胡说?”

急了!急了!

赵铭脸上笑容更加灿烂了。

急了好啊,急了才好攻破心理防线。

其实这黄县令大体还是不错的,根本也不用让人去查这个流程。

早在进门的时候赵铭就看了这人头顶的词条,大体还算不错。

虽然不是柳文和那样的后勤人才,但这人精通戏曲,话本等物,为官还算清廉,有点城府但不多,有点才华同样也不多。

一身才华全在话本戏曲之上。

据说这郁州流传的之多话本戏曲,其实就有这位黄县令在背后操刀的缘故。

某种程度上,黄县令也算是造福了百姓。

因为这人经常有去戏楼以及茶馆听曲,听评书的习惯。

每听到一些不妥之处就会当场指点,如若说到兴起,还会去店家后院与主家当面详谈。

至此浮山县的戏曲和评书文化十分盛行,以至于本地的戏班子和评书班子经常会带不少学徒,然后一部分外出去其他县城开店捞钱。

偏偏这黄县令还不要稿酬,可谓是菩萨心肠,对方就是纯粹的兴趣爱好。

如若黄县令收钱指点,这些店家估摸着也是会应允的。

赵铭就听张文汇报过安平县的戏楼以及茶馆的这月营收,数目可不少。

而这店家的户籍全都是浮山县人士,可见这是一条多么庞大的产业链。

如若黄县令真想以此牟利,赵铭觉得这家伙还真能发财。

比做那私铸钱币的勾当要稳当靠谱得多。

这也是金手指评判这人有脑子但不多的缘故。

技能点商业上可谓是一点没点,官场之道点了一些不多,其他的全都点在了戏曲话本之上。

这要是寻常人看到这种废材模板肯定是直接咔嚓了完事,喜欢这靡靡之音像什么话?

但赵铭是一个擅长屎里淘金的,之前还寻思着宣传部部长哪里搞呢,这不就来了吗?

这人用得好,不仅可以搞宣传,还可以帮忙做大乾的第一家报社。

这年头报社不是不能传播开,一来是文化人不多,识字的总共就那么点。

二来也是有了邸报这玩意,这种几乎涵盖了大部分读书人。

毕竟能够获得邸报的大多是官宦之家,这年头读书人大多都出现在这些家庭。

其次就算不是官宦之家,一些书香门第也能向本地父母亦或者有官身之人借阅邸报,以便了解天下局势有助于科举。

第三,也就是朝廷有意控制舆论,防止被有心人利用借此以讹传讹,其次也是为了防止百姓开智。

许多古朝代其实是不太想百姓太聪明,太聪明还怎么管控。

开元杂报手抄版

但就赵铭所知道的唐朝,其实就出现过一份名为《开元杂报》的报纸。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