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李渊长辞(1 / 1)

承明之治 嘟嘟嘟233 2148 字 25天前

李承乾把二凤气了个够呛,才偏偏离去。二凤呢,全程垮着老脸。没法子,敢当着二凤的面,对长孙皇后亲昵的,也就李承乾这个好大儿了!

长孙见此唯有笑着宽慰道:“二哥,你也是,哪有当父亲的吃儿子的醋啊?”

二凤生着闷气:“哼!要不是那小子长得像你,朕早就把他丢出去了!那小子也是有毛病,成天粘着你,不知道还以为他小子恋母呢!”

长孙耸了耸肩:“高明亲近臣妾,也是自然。毕竟,过去是臣妾一直陪伴他,大哥他们的孩子又经常欺负高明,二哥你也不在,很少陪伴他。”

二凤瞬间脸色就收敛了,无奈的抱着长孙皇后:“朕对不起你们母子啊...唉...是朕的错,高明出生的时候,朕都不在身边。你们母子二人,在宫中也是吃了不少苦。”

长孙皇后笑道:“二哥,都过去了。臣妾知足了,有你的关怀,高明的呵护,臣妾自认是天下最幸福的女子了。”

李承乾刚到归仁门,就遇到了在那里恭候多时的郑丽婉。至于北边的宜秋门,那里是后宫和东宫后苑的对接门,二凤本人都不会走那里,乃至不会靠近,更别说是李承乾这个儿子了。

郑丽婉骑着马,看着李承乾:“走吧,本宫陪你去大安宫,没有时间给你磨蹭了。”

郑丽婉此话一出,李承乾顿感五雷轰顶,他猛地想起了李渊的原本离世日期。635年6月25日!如今,早已七月了。

李承乾醒悟后,直接一个飞身跃上马背,带着郑丽婉扯着马缰:“驾!!”

大安宫和东宫可谓是毗邻而居,中间就隔着一道兴安门。李承乾直接带着郑丽婉,策马在东宫官路上,皇宫地界,敢策马疾驰的也就只有二凤和李承乾父子俩了。来到最近的建福门,李承乾直接扯着嗓子大吼。

“李承乾在此!!都给老子滚!!拦者夷三族!!”

也还好,大安宫的禁军们,几乎都认识李承乾,废话,人李承乾是大安宫的常客。能不认识吗?还有郑丽婉,也是大安宫的常客,大家能没有眼力见吗?当守门的,基础的就是好记性!

李承乾一路策马奔腾,胯下烈马粗气接连不断,一路从建福门路过下马桥、光范门、昭庆门、含元殿、宣政门、宣政殿、紫宸门,最终抵达了紫宸殿外。

李承乾一路疾驰,冲入紫宸殿怒吼道:“爷爷在哪里?!快说!!”

李公公见到李承乾,连忙上前:“太子殿下,您可算来了!太上皇就在寝殿内,快去吧!”

李承乾和郑丽婉快步来到了紫宸殿的寝殿内,李渊早已一副病入膏肓之色,此时此刻整个人双眼无神,怔怔无神,双眼满是血丝。

“爷爷!”

李承乾跪在李渊床前,握着他的一只手呼唤道。

李渊那双无神的双眸,这才有了丝丝神韵,微微转向李承乾:“..高...明...”

“孙儿在!孙儿在呢!”

郑丽婉也阔步来到李承乾身旁,轻声唤道:“爷爷,丽婉也来了。”

李渊那已经失去血色的脸,缓缓扬起了和煦的笑意,双眼缓缓闭上...

“李..家...你们...了...”

说完,李渊彻底闭上了双眼。在贞观九年的七月一日,唐高祖李渊在大安宫紫宸殿,与世长辞。

“爷爷..爷爷...爷爷?”

李承乾接连呼唤了几声,但面前这位老者,却再无丝毫反应。这时候,二凤和长孙也赶到了,因为李公公早就派人去通知了,是李渊之前的叮嘱,他才会之前接连多次派人去中宫询问李承乾。

李公公泪流满面,跪地喊道:“恭送陛下!”

一时间,所有宦官和宫女们,纷纷下跪,抽泣了起来。二凤,也是一瞬间眼眶泛红,一道眼泪不争气的滑落而下。李渊终究是自己的父亲,没造反之前,他们一家还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祥和一家人。

李承乾怔怔无神,语气都显得无悲无喜:“传令,令诸位王叔入宫,不得延误。”

郑丽婉站在李承乾身旁,看着跪在那里依旧死死握着李渊一只手的他,最终看向身后的宦官点头,令其照办。

李承乾再次开口:“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郑丽婉:“上月二十五日,爷爷的紫微星...就已经落下了。爷爷他,一直在等你。”

“为什么不告诉我?”

“...爷爷不会瞑目的。”

“你若告诉我,我大不了让王叔带人去高句丽便是了。”

“...万一接战了呢?”

李承乾不再言语,一动不动的跪在李渊床边,抓着李渊的手说什么都不放开。郑丽婉走向二凤和长孙,郑丽婉呼吸有些急促,眼眶泛红,但依旧没有落泪。

“父皇,爷爷一年前就想让儿臣转告您一句话...他,早就不恨您了。”

二凤一听到这句话,瞬间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啊啊——啊啊————”

二凤直接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的稀里哗啦,泪水不要命的落下。长孙见此,也是伤心落泪,此时此刻,没有能安慰的话。

李公公也流着泪悲腔开口:“..太上皇生前自知大限将至...一直念叨殿下的字...奴婢这才连续一月令人奔赴中宫二十余次...”

过了很久,李渊的所有儿子,二凤的兄弟们,在长安的都来了,来到殿内。李承乾跪在李渊床旁、郑丽婉伫立在李承乾身旁、二凤和长孙坐在一旁,二凤一脸泪痕,宛若失神一般。大家纷纷跪下、开始哭泣。

“诸位王叔..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孤不想让爷爷失望。”

“汉王叔...”

李元昌一愣,连忙跪着上前几步:“臣在!臣在!”

“汉王叔...”

李元昌此时此刻,感觉一股死亡的气息,逐渐吞噬自己,更加召集:“臣在!臣在啊!”

“珍惜眼下,颐养天年。”

“臣遵令!臣谨记!多谢殿下!多谢殿下大恩!”

说完,李承乾缓缓倒下,一头栽在了李渊身旁,跪倒在床旁。郑丽婉拦下了一众想要上前的人,将李承乾扶正。

“殿下没事,就是累了。让他...再多陪陪爷爷吧。”

郑丽婉也看向了李元昌:“汉王叔。”

“臣在!臣在!”

“爷爷走了,殿下的人性又少了一分...你们,好自为之。能让殿下愿意给你们一句保证,是因为皇爷爷,皇爷爷走了,你们的保命符...也没了。”

“臣不敢!臣一定谨记!谨记于心!万不敢忘!”

郑丽婉转身随手一挥:“都出去吧,显得聒噪。”

“哗啦——”

一阵清风直接将众人推出了殿外,但力度适中,不偏不倚,无人受伤。殿内,仅剩下二凤、长孙、李承乾、郑丽婉、李渊的近侍李公公五人。

二凤和长孙也真真的见到了,李承乾真的无情!但,也非彻底无情。李渊的离开,让李承乾的人性,又少了一分。李承乾的意思很简单,看在李渊的份上,他将来愿意容纳这群王叔,但如果不安分、不老实,那么李承乾还是只能杀了他们。换言之,李承乾可以毫无杂念的杀掉他们,去给李渊陪葬。

郑丽婉看向李公公:“爷爷生前可有珍视妃嫔?”

李公公:“回太子妃殿下,张婕妤与尹德妃二位最受太上皇宠溺。”

郑丽婉:“两人膝下子嗣哪些?”

李公公:“张婕妤膝下无子,尹德妃膝下原有一子为元亨,但也于贞观六年早逝,无后。”

郑丽婉:“...时也,命也。张婕妤、尹德妃好生照料,东宫为其增月俸百两。至于其余妃嫔,一律随葬爷爷陵寝。”

李公公唯有点头:“老奴遵令!”

郑丽婉走向二凤和长孙,躬身道:“启禀父皇、母后,自古百善孝为先,且爷爷对殿下儿臣二人自幼关怀有加,至情至深。因此,儿臣请愿,我夫妇二人为皇爷爷守灵,然因大唐东宫正值多事之秋,为爷爷守孝三月,以正长幼孝道。”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 [4] -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寡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深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李渊一生毁誉参半,名不经传。可以说李渊比不上隋文帝、唐太宗这类,但要说李渊毫无建树,那却是假的。李渊一生大起大落,此起彼伏,晚年有一个李承乾这个孙子,以作慰藉,也算是为其一生的结局,划上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