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各方的准备(1 / 1)

我想宅在初唐 Ruehleia 1958 字 27天前

“千阳县的学堂,是为了给我们培养可用的人才,只会儒学对我们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先生不能找那些酸儒,要找那些刚出私塾来京进学的寒门学子,挑选品格优秀的,投卷无望的。先将让他们熟读语文和数学,能先教会初级学堂识字和基本算数。高级学堂这几年不急着开设,高级学堂的数学、地理、格物、医学的先生,都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很难找寻到。医学和格物的先生我有目标,可不确定是否答应来学堂教习,地理和数学的先生就无头绪了。

千阳县的学堂,宽儿我从头到尾都不会出现,都需要靠姑姑你自己安排,原因你知道的。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姑父已经养生够久了,要让他动动,否则脑管子都锈了。”

李宽说着说着又皮了一下,惹得平阳又对他的脸蛋齐下手打闹一会。

“姑姑,学堂的开设,朝堂上不单是世家会反对,我担心那些老学究也会站出来闹腾。那些老学究都是读书读麻木读傻了,总觉的读书就得读圣贤书,其他都是异类无用,是下贱。所以姑姑要做好面对这些人的准备。

他们肯定会在朝堂上闹腾,就算阿翁再怎么疼爱你,也不得不让你上朝与他们对峙。最好姑姑提前跟阿翁大伯二伯通气一下,学堂的建立对他们都没有坏处,对阿翁来说还有些好处,让他们不仅不要反对,还要让他们与你站在一起。

朝堂上,你要重点说明,千阳县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百姓的品德,让他们活的明白。识字可以让他们看懂朝廷的榜文,算数可以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收获不会被骗。如果学堂真招收到儒学‘天才’,也会推荐到国子监,这样他们的反对意见应该没有那么大。”

…………

平阳没有立刻去找李渊,而是准备把数学和语文印刷出了足够的数量,先把学堂开起来。

通过各分部的管事,学堂建好了,所有平阳县在籍幼童都可以入学的消息在千阳县传开,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

与各管事有些交情的,都找上门询问,他们解释的口干舌燥,不得不将自己分部的所有人召集在一起,统一解释。

“各位同僚,学堂招生的消息大家都听到了,我知道大家都急切想知道消息的虚实。所以我把大家都召集一起,告诉大家。消息是真的!”

“老郑,你不要跟我们开玩笑,我们都当真了!”

“老六,确定是真的。你不是之前也在建造队参加了学堂建设才抽调到养殖场的吗?”

“老郑啊,不是我不相信,我确实一起造学堂了,可我总以为那是给那些贵人搭建的,没我们啥事。现在一听是招收我们的孩儿,我感觉我在做梦……”

“对啊对啊!”

旁边人附和着老六,这天大的好事掉在这里,都是只有在梦里才出现。

“在外边确实不可能,可这里是千阳,是将军为我们建立的千阳,你们要相信将军!”

“谢谢将军!……我这就去给将军立长生牌,天天为将军祈福……”

…………

相同的场景都出现在了各个分部,平阳现在也管不上这些,再让管事去传达消息时,她就已经回长安分别找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最后才进宫与李渊见面,没有客套直接将学堂之事和李渊说了一遍,当然某些话是不能开口的。

不需要平阳太多的解释,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体会出了这样的学堂建立后对朝廷的好处,那就是百姓不再容易被世家盲骗,有利于朝廷的政策执行,都一致决定支持平阳。最重要的是,平阳是他们最疼爱的女儿、三妹。

可几天都没动静,平阳、太子、秦王都在等世家发难,却不想世家也在等那些大儒做先头鸟。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老谋深算的李渊,暗地里召集了当代大儒虞世南孔颖达和太子少保李纲,先将平阳给他的数学和语文教材,递给他们看过之后,又将千阳县学堂的事解释了一遍。

“诸位先生,秀宁之事有何看法?”

李渊肯定要的不是他们的看法,他想知道这三位能否站在百姓一边,与自己站在一起。

“善,大善!算数一道老夫并不精通不做表态,但语文这一本好!虽然他删减了圣人警语教学,但他是给百姓的,是培养他们品德的,那些他们用不到,如此删减正好,可以简单容易的让百姓们看懂。枉老夫活了一把年纪,却不如一女子有办法,老夫曾立志教化万民,却不想被秀宁实现了!哈哈,没想到曾经那拔老夫胡须的幼童,却走在老夫的前面。不错,真的不错!”

虞世南的回答没有明说,李渊明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李渊开心的回应说:

“那姑娘都是一个当娘的人了,还当过将军,现在仍旧跟孩童时期一样顽劣,但朕稀罕!哈哈……”

孔颖达与虞世南的想法差不多,也赞同千阳县学堂建立,

“皇上,学堂之事臣没意见,只是臣听皇上的解释,担心学堂是否有足够的先生。”

“冲远(孔颖达的字),这事不用担心,秀宁跟朕已经交代过。学堂是面对百姓的,与国子监等不同,先生只需要招纳那些落选的青年学子,品德和学识过关就行。”

“臣明白了,臣同意学堂建立。”

李纲是三人中年纪最大的,朝堂的经验也是另外两人不能比的,前两年才刚从尚书一职卸任,现在仍旧挂职太子少保。他考虑的很多,所以到现在还没说话。

“文纪(李纲的字)是否有顾忌?”

看到李纲长时间不说话在思考,李渊还以为他有什么顾忌不敢说。

“臣失礼了!皇上,臣不是有顾忌,语文刚刚伯施(虞世南字)已经阐明臣也认同,主要是对数学有一些想法。”

“哦?快说说,朕想听听文纪有什么高见!”

“臣翻阅了数学一书,此书由浅入深的教导算学一道,用在百姓教导上有些过于浪费了,朝廷应该重视数学。朝堂上无论哪个部门,都需要跟算学打交道,可他们会的算学跟这数学一比,就有些幼稚了。”

有经验的确实不一样,李纲深刻明白数学的重要性,他看出数学的计算和统计的快捷性准确性。不是说李纲非常的天才,短短时间就能看懂这被数学,看懂阿拉伯数字。只因李宽在数学的第一页,就是数字与中文对照表,数学整本的内容通俗易懂,毕竟只是初级数学,也就是加减乘除一元二元方程式。

“臣在任职太子詹事时,太子府各种事物统筹支出都由臣统领,面对属下提交的各种单据臣也是心力交瘁,户部工部等官员的算学跟臣差不多,但单据数量都是以海量为计,准确性可想而知。更不用说兵部那些从兵痞中提拔的官员了。”

“所以臣认为,先从户部或者工部选择一个,让他们也学学数学,待日后看看效果。如果可行就推广整个朝廷。”

“臣也赞同!”

君子六艺中就有‘数’,影响不到儒学,虞世南和孔颖达没有反对的必要。可惜的是两人都是深受世家注释的儒学荼毒,任何处事都以世家注释的儒学为基本,本能排斥对儒学有影响的事。

“朝廷学习数学这事之后再议,最好在朝堂上讨论过后。今日主要就是千阳县学堂的问题,三位爱卿都没意见吧?”

“臣无意见!”

三人异口同声回答,李渊很满意三人都选择了正确的位子,现在就等世家发难了。

世家左等右等等不来儒学学者的上奏,眼看学堂学子已经招收完毕,正在挑选先生后,就再也坐不住了,再拖下去学堂就正式开学了。

长安城内的各族代表匆匆聚在一起商讨后,决定第三天的早朝由依附在王家的言官弹劾平阳,其他人出声附和。为什么是第三天?问就是沐休时间,不要以为初唐的朝廷是每天都上朝,基本是间隔两到三天才上朝,固定每月逢五为大朝,无故不得缺席,否则严惩。

平阳也等了几日不见宫内宣召,不浪费时间的她开始了先生的挑选。先找国子监拿到了三年来落选的寒门名单,又找太子借了块宽敞的地,根据李宽提供的试卷邀请这些寒门学子到此考试,只要来的提供四十文的车马费餐费,连续三天,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场,合格者安排食宿,等人数凑够了,就安排人手护送至平阳县。

在邀请学子时,邀请函上就已经写明了考试的目的,和招收先生的待遇,当然考试合格安排到平阳县后,就不代表学子就正式成为了千阳县学堂先生,还得经过最后一次考核,数学语文经过学习后得考试合格。如果觉得不适合就不用来了,来了就代表同意了平阳的要求,如果事后反悔,将会被追责。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