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1 / 1)

他也想着,回头空了也把这些果子的种子都挖出来。

等着以后空间里面有了多余的空地,就弄了种子种进去,长出什么算什么。

当然这个不急,毕竟自己今天买的那么多种子,都不知道得多久种完。

还有之前买的那些干果和调料也都没弄完,也不知道多少能发芽,要占多少地方。

更不用说,这些本地的果树树苗迟早也得弄一些到空间里面,这东西当成保底。

不过,真的那时候也不管它能长成啥样,结出什么果子都不做干预。

毕竟实生苗结果太晚,至少得等几年再看结果。

也不知道真的那么久了,自己是不是早就把这么多果树的树苗都弄全了。

自己买了这么多的果子,自然不乏杂交品种。

用种子种植出实生苗,也必然会有性状分离的情况,那长出的树苗,结出的果子基本都跟原来的品种大相径庭。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商业性种子大半不能留种的原因。

除非是像常规稻这样的非杂交品种才能留种。

但是个人种植,也可能长期种植以后,种子退化或者混杂,导致产量和性状发生变化。

也正是为了规避这个,所以他才想着把几种辣椒分开种植。

哪怕真的免不了退化混杂,那也是越晚越好。

或许等到真的这些种子不能用了,也已经改开了,那就根本没必要在意了。

李想国今天买的这些水果,基本上都是蔷薇科的植物。

不管结出来的果子是什么,还是能吃的,区别也就只有好吃与否的问题。

当然,育种也只是他以后闲着无聊才会做的事情。

毕竟娱乐太少了,与其整天跟满院子的禽兽斗智斗勇,还不如折腾这些,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呢。

而且他真的玩育种的话,目的也很明确——他也只要那些结出的果子味道好,个头大小差不多的果树就行。

至于果子的品相无所谓,是否耐储更无所谓,那些是商业育种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至于是否丰产、抗病性如何就更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一棵树不够吃,种上几十上百棵树,怎么也能实现果子吃一个扔十个的愿望。

毕竟这空间最大用途就一个——满足自己吃吃喝喝就够了。

空间里面时间流速还是外界的两倍,运气好的话,用不几年就能选育出能让自己更满意的品种。

事实上,实生苗育苗就是用的这样的方式,这也是水果选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嘛。

当然商业育种,比他这个复杂得多,比如杂交什么的,就得先选定父本和母本,然后再做相应的人工干预。

后世更有基因修饰、分子标记等各种高效的方法,远不是这个时代能完成的。

当然他不会,也没想过去学这东西。

尽管知道有着系统帮助,学习这些也不会太费事。

他又不要建立种子帝国。

上一个种子帝国的老板都判了好几年,很多狼友还说欠了快播一个会员。

随便贩卖真正的种子,判刑可是比这个还重。

更何况没了商业需求的制约,自己培育更随心所欲。

毕竟商业培育,客户是果农和经销商,之后才是消费者。

当然是更注重前者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西红柿越培育味道越差的原因。

就算运气不好,种出的果子口味差。

甚至结出山丁子一样的小果子又或者不结果,那也无所谓。

大不了权当自己种了一大片薪炭林。

砍了拿来当柴烧,或者烧成炭也挺不错的嘛。

不是传说烤鸭都得用高品质的果木炭嘛,自己以后养点鸭子,然后空间搭个炉子……

今天买了这么多的水果,李想国也不是没有遗憾。

身处这个年代,就连后世最亲民的水果——苹果都是罕见的东西。

作为栽培苹果的发源地,几千年来,却只培育出绵苹果。

而后世更为人熟知的苹果,实际上是“西洋苹果”。

不过,这个年代引进国内的苹果品种并不多。

这么多店逛下来,李想国只买到一种苹果,还不是这个年代最多的国光苹果。

他买到的是鲁省那边儿产的黄绿色苹果,上面带一点儿红晕,个头儿也不大,一斤能称三个。

李想国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品种。

(祝光苹果)

他也愈发想着干脆近期就去果子市,去搜集更多苹果的品种。

用种子种植了,这东西倒是真的可以人工干预了杂交培育,要不然培育周期太久。

毕竟现在四九城全部加起来也就四五百亩的“苹果”,实际上也主要以绵苹果、海棠等这些为主,一直要等到南口农场、西山农场建立了一批国管苹果园,各区县创建了一大批集体经营的苹果园,到六三年,四九城地区苹果园总面积达到4.7万多亩。

没错,一直到这时候,昌平、延庆这些已经划分到四九城了。

而那些地方才是四九城苹果的最大产区。

而且一直到七十年代,四九城主流种植的也只是红星、金冠、国光这些老品种的“大苹果”。

至于后世苹果品种扛把子,占据国内苹果种植大半江山(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红富士这个年代应该已经培育出来了,不过这时候还没引入国内。

所以他基本上是不可能找得到“大苹果”的果树苗。

就算以后有机会找到,估摸着也只会是国光这样的老品种。

甚至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连这个树苗都找不到。

真有那时间,估计自己都培育出来满意的树苗了。

所以他也只能将目光放到绵苹果上面,这个想来还是应该能够找得到的。

反倒放到后世,除了宿迁,只怕别的地方也找不到这树苗。

至于真的在宿迁买了,给你发来的是啥,只怕专门搞植物学研究的都未必一眼能认出来是啥。

为啥?

“全科医生”也不是啥毛病都能看。

“专科医生”跨专业也就比普通人强一点儿罢了。

凭啥研究植物的,就得对所有的植物都熟悉?

《中国植物志》都有十六开大本,字典那么厚的一百多本。

换个不爱看书的人,毕业后的余生,能不能看这么多书都未必呢。

你觉得会有哪个人完全熟悉上面的所有植物吗?

如果真那么好认,就不会各个网站经常有人问“我网上买的xx,宿迁发来的,大家帮我看看发的是啥/是什么品种……”这样的问题了。

很多问题还都找不到正确答案。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