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我大吴要和李济安斗争到底!(2 / 2)

“臣以为,从现在开始,应该下令全面禁止任何从江陵来的商品,凡是发现有人用江陵的商品,一律被定为有罪!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杜绝!”

“陛下!万万不可!”陆胤道,“如此,会引起混乱……”

“张叔嗣说的有道理!”孙权强势说道。

“陛下……”

孙权站起来,长袖一甩,便离开了大殿。

吾粲被带下去。

吾粲案从吴国内部的视野来分析,并不是与外敌私通,而是内部储君斗争的外相化。

也是储君斗争矛盾进一步激烈的表现。

作为太子的老师,第一个被搞下来,这让太子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件事并没有因为吾粲被下狱而结束,当天消息就在建业传开,引起了更大的轰动。

只不过,各方政治势力在这个阶段,还处于克制的状态。

三月十八日,江陵。

李衡读完诸葛亮的信,他从字里行间里察觉到了关中正在复苏。

与江陵一样,关中的人口在过去一年出现大量的新增。

主要是从陇右、司州、并州、荆州四地前来。

司州有河东郡、弘农郡,荆州有南乡郡。

河东郡的许多人是越过黄河过去的,弘农郡的则以洛水进入蓝田以东,也有穿越山川,进入关中的。

至于荆州的南乡郡,就简单许多了,过武关,穿越商县,抵达上洛,进入关中。

仅仅去年一年,关中平原的人丁就增加了近十万。

大头主要还是来自陇右,还有一些是从汉中郡迁移过来的。

据说今年从汉中郡过去的会更多。

至于去年下发出去的货币更是高达五千万。

李衡不禁感慨,按照这个进度,司马懿恐怕已经收到了河东郡、弘农郡人口迁移的消息。

甚至司马懿已经派细作去关中开始做详细的考察。

李衡自然不害怕司马懿学。

因为经济学理论不是万能药,它和生产力、意识形态、土地、人口息息相关。

生搬硬套是会出问题的。

例如关中和荆州,是两个独立的区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范围不大。

在古代使用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有一个致命点: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朝廷印钱,市场反馈回来的消息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这种滞后性,与地域大小成正比。

地盘越大,消息反馈越滞后。

众所周知,印钱会造成通胀。

当通胀的时候,朝廷要采取货币紧缩的策略。

朝廷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依照市场来定策略。

这就是消息滞后带来的执政缺陷。

所以,治理大国和小国,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肯定会踩坑。

例如洛阳粮价低,司马懿继续印钱,但可能邺城粮价已经暴涨,而洛阳的纸钱却还在不断往冀州、兖州等地流通。

从而造成局部超级通胀。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