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243商业是块肥肉,咱才知道(2 / 2)

胡惟庸觉得天子大抵是觉得来钱非常慢,所以才想着要加商税的。

目前天子一直都让各个地方官府,整治驿道以及驿站,就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消息,从而掌控地方上的消息。

最为重要的是天子把查言司的机构进一步扩大,重新命名为通政司,并且下令所有人都可以给皇帝直接上书,不管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只要事关重大。

百姓用不着亲自来京师敲登闻鼓了,你想要告父母官,直接往驿站投书,保准给你快马加鞭送到天子的案头上去。

朱元璋就是防着胡惟庸这种上下串联起来,一同哄弄天子,对民间的事情一无所知。

待到朱棣登基后,发现通政司长官因为几件琐事就没有上报,从而大发雷霆,狠狠的责罚了他一顿。

这些事都是要登报的,将来要记录进实录当中。

天子批阅奏章之后,连同批敕一同编入《朝报》,而且还要据此摘要供《邸报》刊登,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

这些奏章和诏敕占去了《邸报》大半的篇幅,但除此而外也报道与国务有关的其他消息。

官员的升降、军事、外交、自然灾害等等。

京师以外的地方官员非常热切地想知道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师之地发生了些什么事。

所以一些行省衙门在京城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地点,雇人抄写《邸报》后送到省城,供那里的地方官员传抄。

《邸报》的抄本在两京存档,以备编修实录的人使用,实录记载朝廷的法令和政策,在皇帝死后开始编纂。

现在朝廷开始使用印刷术,邸报就基本告别手抄了,直接通过驿站传递到各个省去,再由省负责往各个府县进行下发。

确保县一级别的都能收到中央朝廷的消息,避免有人从中歪曲造谣。

当然对于驿站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上心的。

他也不单单是为了让百姓告官这么一个渠道,担负了信息的传递,同时还有谷物和其他赋税征收物的运输,士卒和服劳役人员的调遣的多相功能。

而且朱元璋还没有发现,他下令整治驿站以及驿道,变相的发展了交通系统,从而改进了人与物流动的速度和环境时,商业只会变得更为活跃。

再加上朱元璋为了他的自身统治,对着解放生产力有着积极作用,所以江南农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自然就快速发展起来了。

虽然商人属于四民的最底层,商人是最不受重视的职业,但他们的力量依旧再不断的增长。

参政冯冕当即拱手道:“陛下,这商税要上调多少?”

“你们去商讨,划档进行区分,大宗交易自然是多些,小宗交易便少些,得到合适的数目后再给朕呈上来。”

“是。”

众人应声之后,便迅速退下去商议了。

朱元璋又翻出来前几日江宁县知县吴卫送上来的奏章,里面详细介绍了县衙人充当牙人收税的过程以及结果。

光是城内全天的就有13个大型的,还没有统计城外的。

买应季水果,要到三山街市买鱼和菜蔬。

到洪武门的新桥市或北门桥市:买衣料、茶、盐、纸张。

到清凉门外的市场:买竹子,到聚宝门外的来宾街市,买木炭。

到金川门外的龙江市:买粮食。

到西南郊的江东市:买盖房子用的木料,到西北角仪凤门外的河边市场买水产品。

对于这些民间的事,朱元璋感到很满意。

所以当他看到最后吴卫上报的税收后,更是瞪大了眼睛。

单单一个月就创造了二万四千七百八十九两的收入,这还只是江宁县的税收。

尽管王布犁当初大言不惭皇帝只能收三成,可上交赋税又不是他一个典史说了算的。

知县在前头盯着呢。

吴卫更是会做人,看着王布犁给县衙之人发了补贴之后,只留下零头,剩下的全都交出来了。

对此,朱元璋很是满意。

这才叫懂得为朝廷着想。

你一个驸马拿着这么多属于朝廷的赋税,给下面的人发钱,迟早会落人口舌。

吴卫这件事办的不错。

朱元璋很是欣慰。

当然了,因为发大水,上元县的商业全都被虹吸到江宁县来了,不能忽视这么一个情况。

朱元璋现在对于王布犁给那些卑贱的衙役发“补贴”的事情,倒是没有那么看不过眼了。

以前这些钱他都不知道,大部分全都被牙人给赚走了。

怨不得王布犁下令把两县牙人全都抓进大牢里,许多勋贵都坐不住上书弹劾王布犁,甚至还有人去县衙闹事,结果被王布犁落了面子。

反倒又吹出一股子王布犁形似曹孟德在县衙门口摆五色仗的故事,来给王布犁上眼药,说他有枭雄之志。

这不就是想要借刀杀人!

王布犁此举是动了某些人的肥肉了,他们能不着急吗?

更何况朕的女婿他有没有枭雄之志,朕能不清楚吗?

“哈哈哈哈。”

朱元璋当即把奏章递给朱标,让他仔细瞧一瞧。

咱女婿果然是行政奇才,稍微动动脑子就能为朝廷挣下如此多的税收。

就算其余县衙没有京师的县衙商业买卖多,可是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定然能够收取更多的商税。

就这还是没有提高商税就有如此多的收入。

若是再提高商税,那朝廷就不会一直变穷了。

朱元璋看到数据之后,才把商业这块肉真正的放在眼里,思考着如何更好的吞掉这块肉,而不是拱手让给旁人。

当然了,老朱最注重的小农经济在他眼里是不可动摇的,毕竟田赋才是关乎国本的事情。

朱标看完之后,也是呆愣在原地。

他只晓得王布犁出手大方,给手底下的衙役书吏们谋福利,让他们更好的为大明做事。

可现在数据汇总上来,摆在朱标的面前,着实是给了他一记重锤。

商业竟然如此挣钱。

父皇定的三十税一的税率那简直是太低了,怨不得那些富豪在夜秦淮一掷千金,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的。

他们才是真正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啊!

光是在南京城就有如此规模,在更加富庶的苏杭地区,朱标都不敢想,他们是不是真的日进斗金!

“爹,照此下去,光是江宁县一县的税收就能抵得上朝廷一年的税收。”

朱标瞪大眼睛,有些不可置信的道:“咱们定的商税确实低,王布犁他绝不是信口开河。”

“嗯。”

朱元璋轻微颔首,虽然大部分地区都比不上江宁县的商业贸易,可一旦有了其余地区商税的收入加成,朝廷可用的钱也就更多了。

“咱这个女婿倒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朱元璋背着手慢慢的踱步:“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能把握的住,不像咱的女婿,对于这些真金白金根本就看不上眼。”

朱标连连点头,这个时候倒是有些羡慕王布犁了,至少他脱离了低级趣味。

但是朱标也回过味来。

一旦要实行一个新的税收政策,下面的人很少有人不会伸手的。

可是怎么防范,是一个需要好好思索的问题。

“商业如此巨大的蛋糕摆在咱的面前,绝不能放过喽。”

朱元璋微微眯着眼睛,他倒是小瞧了这经商之道,单纯的以为他们是囤积,等到稀缺的时候贩卖。

可王布犁却用踢开中间商,官府直接收税这个试点的办法,让他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

这块肥肉,朕以前怎么就没放在心上呢!

要是从立朝之处就开始弄,许多战事早就能够顺利开展了。

朱元璋后悔的直拍自己个的大腿。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