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238帝国内部读本(2 / 2)

帝国内部读本!

朱元璋合上奏章,他本以为王布犁会想很久,未曾想也就如此短的时间就给出了解决办法。

一度让朱元璋怀疑困住自己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了!

怎么到了王布犁嘴里就那么容易解决呢?

朱元璋没有意识到,他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他当了这个皇帝,是由儒家意识形态来定义的。

最为重要的是尽管他学习了不少儒家书籍,但是儒家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完全在士大夫们手中。

他们有着一整套的语法、暗语、转义、借典、反讽等等,从你说的话里挑出三个语法错误来。

他们运用自如,如鱼得水。

但老朱稍不留意,就会碰一鼻子灰。

老朱会时常担忧自己以及自己的儿孙被那些士大夫们欺骗戏耍,带到沟子里去。

而老朱就是亘古那个把君权推到无以复加的极致位置上的那个人,他不允许儒家背离他的解释来限制自己的子孙这种事情发生。

即使老朱非常不信任文官集团,但为了他这皇帝能够当的稳当,又不得不接受儒家意识形态对于大明的通知。

毕竟这是千百年来筛选出来有利于皇家传承的一种学派,没了他,伱怎么统治天下?

老朱能做的就是把孟子的一些民贵君轻的言语从大明帝国的教科书当中删除,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办法。

儒家意识真是茅坑里的石头,谁轻易沾了就能惹上一身屎。

朱元璋站起来,走了两步:

“布犁,你方才所言,倒是有那么几分道理啊。”

皇帝敲打藩王,藩王给皇帝提提建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尤其是这种事,如何能让外人掺和呢?

“对,既然是给子孙的祖训,那就没必要为外人所知,就算他们拿出来,也无济于事。”

听着父子俩的认同,王布犁其实觉得他们想都简单了些。

大臣攒得宗室给皇帝上眼药那也是十分正常的。

即使老朱早就下令宗室不得和朝臣有什么勾连。

可到了后面,藩王的女儿嫁给朝中大臣也是十分常见的事情。

不过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政策啊,能做到与时俱进就是极好的政权了。

一想到这里,王布犁也不搭言。

总之自己给出了解决办法,能管一时就行。

天知道老朱会什么时候发现这个漏洞。

朱元璋开始在大殿上转圈子,是他陷入死胡同了,想事情总想着要如何如何。

既然是自家的事情,如何能交给外人掣肘呢?

朱元璋连忙叫起居郎记下王布犁的献策之事,这种事一定能给后世子孙执政有所启发。

毕竟连他自己个都深受启发。

“布犁啊。”朱元璋决定趁热打铁:

“咱生辰那天听了你的建议,觉得你说的对,五代之后,天下宗室子孙何其多也。

用不了一百年,大明需要支出许多俸禄,一旦遇到灾荒年,怕是会卖妻女。”

“陛下说的在理。”王布犁直接表示认同:“陛下可又有新注意了?”

对于王布犁的认同又接了一句反问,朱元璋很是受用,于是他两手一背:

“你这个驸马都尉在田庄里搞得那些事,咱都知道,大抵是想要做买卖赚钱吧?”

“嗯。”

王布犁很是光棍的承认了:“什么都瞒不过陛下。”

“不光是你,那些国公啊、侯爷啊、朕年长的二三子也有人给他们打理商业,所以咱就想,既然你们都能赚钱,那咱定下的俸禄也用不着那么多了。”

王布犁没搭茬,等着朱元璋的诉说:

“亲王一年五万石确实太多了,比一品官一年近一千石多的太多了。

既然他们偷着让人经商赚钱,那咱就给他们定一年五千石,剩下的依次递减,如此也能叫他们懂得勤俭之道。

布犁啊,你觉得如何?”

“额?”

王布犁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老朱转性子了,开始不爱儿子们了?

直接从五万石缩小到十倍的差距,这也太天方夜谭了吧!

其实王布犁也是少见多怪。

老朱说是给儿子们定五万粮食的,但是到了后期,他把儿子岷王封在云南,可是云南那地界当时比广西还他妈的荒凉。

然后就给了一年六百石的宗禄定数。

堂堂亲王,上到五万下降到六百,亲王级别直接领到玄孙辈的俸禄。

同样是亲儿子,凭什么差距这么大,我在云南这个深山老林的破地方看大象呲牙,还没钱去潇洒。

我要调离这里,去一个富庶的地方当快乐的王爷。

因为他是老来得子,颇得朱元璋的喜欢,没成想给他整到这里来。

但老朱可不会改变主意,王爷就该待在边境或者重要地点,年岁大的儿子们优先北方。

谁让老朱放心的沐英这个时候死了呢。

云南需要有大明皇子镇守,确保这里不会成为沐家的地盘。

于是珉王也像他的哥哥们学习,开始为非作歹。

被西平侯沐家上奏王不法,老朱没搭理。

但是朱允炆继位正是瞌睡来了送枕头,直接把他给削爵贬为庶人。

从蚊虫密集的地方流放到福建那个只能看海鸥去整点薯条的地界去了。

当然了岷王也不是最惨的。

西北边的王爷们是最低的一年五百石粮食,这还是头一代,没往下传承呢。

从五万到五百是多大的缩水啊?

最后到了洪武二十九年的时候,朱元璋也发现了他定的五万石不切实际,开始主动给儿子们减少宗禄。

这就导致了这种因时而制的做法被后世皇帝所效仿,藩王岁禄的支给数额经常决定于皇帝的一念之间,体现“亲亲之谊”的岁禄加赐行为。

宗室藩王上疏乞请也变得十分频繁,后世藩王岁禄因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待到朱棣上位,正式出现了给亲戚们欠薪减薪的行为,靖江王、代王每年才三百石粮了。

老朱还是心疼儿子们的,虽然给的少,但至少给了!

“陛下说的在理。”王布犁依旧是认同朱元璋的说法,然后又面露疑色:

“可是定下这么少的俸禄,一旦藩王或者他的子嗣过多遇到困难,又该当如何呢?

万一出现饿死人的现象,陛下是否也该考虑一二?”

“嗯,你说的在理。”

朱元璋顺势就把话茬给接过来了,他在思考如何应对。

朱标倒是直接开口道:“爹,其实我觉得既然出现困难,藩王或者他们的子嗣一定会上书,这样天子知道消息后,就会派人出去核查,得到具体情况后,再给与救助。”

“哎,太子哥补充了这个漏洞。”

王布犁又是吹捧了朱标一句,听得朱标嘴角往上挑。

这也算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

朱元璋也认同的点点头,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喽。

他只是试探性的问道:“朕打算六世孙之后,便可以并入四民,叫他们自谋生路去,你觉得如何?”

“啊?”

王布犁更是不可置信的看着老朱。

按照老朱的规划,六世孙世授奉国中尉,等他生了儿子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种事能是老朱他自己个想出来的,王布犁咋这么不信呢!

于是他颇为谨慎的没有出声。

倒是朱标捅了王布犁,小声提醒:“父皇问你话,如何能走神!”

王布犁没看过皇命祖训,但是他知道老朱是愿意养一大帮朱家子孙闲人的,让他们不愁吃穿,到底是谁改变了他的主意?

这个时候老朱能听得进去谁的意见?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