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凤雏庞统(2 / 2)

“况且吞并弱小,实乃常见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就没有什么有负信义一说。”

“现在不攻取益州,终究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

“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取得益州。”

“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

“刘璋推刘备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刘备也推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刘璋为刘备增兵让他攻打张鲁,还让刘备督领白水军,给他很多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苏轼:庞统的建议和刘备的拒绝,依我之见,刘备是正确的。

刘备与刘璋在涪城首次见面回到营寨后,谋士庞统前来询问刘备对刘璋的看法。

刘备认为刘璋为人真诚,庞统却认为正好可以利用刘璋的这一弱点在下次见面的宴席上暗藏刀斧手。

这样一来就可以趁机将刘璋杀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

谋士法正也认为庞统的计划可行,建议刘备依此行事。

不过,刘备对于庞统和法正的建议并不赞同。

在随后与刘璋的见面中,阻止了庞统和法正采用的杀害刘璋的行动。

他非常清楚,庞统为何会提出刺杀刘璋的建议。

原因非常简单,擒贼先擒王。

想除掉刘璋造成益州群龙无首,趁机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益州。

不过,好在刘备对于庞统的这一速胜论并不赞同。

果断地否决了庞统的建议,要不然肯定会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在当时的益州虽然有张松、法正、孟达等人为刘备的内应,但也有不少人对于庞统的决定表示了强烈反对。

这就说明在益州还是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对刘备的态度是非常敌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若采用庞统的建议贸然除掉刘璋,势必引起公愤。

到时候事情就麻烦了,以刘备入蜀的兵力将难以对抗。

从中看得出来,刘备的思路还是冷静和高明的,反倒是庞统操之过急。

“建安十七年,张松暗中联系刘备的事情被其兄长张肃告发。”

“刘璋处死张松,刘备和刘璋之间的关系决裂。”

“于是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

“上计是暗中挑选精兵,让他们昼夜兼程,抄小道偷袭成都。”

“刘璋既不具备武力,也没有准备,大军一到就能拿下。”

“中计是在达到白水关之前,派人欺骗据守白水关的名将杨怀,说荆州危急他们要回去救援。”

“等杨怀等人上当率轻骑来见,就把他们拿下,顺势攻向成都。”

“下计是退回白帝城,联络荆州兵马入蜀,对益州徐徐图之。”

“如果犹豫滞留,就会陷入困境,不可长久如此。”

“刘备采取了庞统提出的中计,于是用计斩杀杨怀,再回军进攻成都。”

“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刘备在涪城召开庆功大会,饮酒作乐,志得意满。”

“席间刘备对庞统说今日聚会,十分快乐。”

“庞统却表示,攻占别人的国土而以此为乐,这不是仁者之兵。”

“刘备醉而发怒,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就不是仁者之兵吗。”

“并言明庞统所说不对,应该立即离席出去,于是庞统就退席而出。”

“很快,刘备感到后悔,又请庞统回来。”

“庞统回到原位,并不理睬刘备,只管像开始那样吃喝。”

“刘备就问他,刚才的谈论,算是谁的过失。”

“庞统回答,是他们君臣都有错。”

“刘备听后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朱棣:庞统给刘备献上中下三条密计取益州,最好的选择是中策,而不是上策。

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上策,而是选择中策,原因也很简单。

刘备劳师动众,带着部队千里迢迢从荆州进入益州,目的就是想占据益州。

所以要是让刘备毫无所得,两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后在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

这个下策,刘备当然不能采纳,也不愿意采纳。

而刘备在上策和中策之间,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中策。

是因为在刘备看来,庞统的上策其实是虚的,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

在上策中,庞统让刘备暗中挑选精兵,这容易做到。

但刘备当时能挑选出多少精兵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刘备入蜀时,带了一万兵力。

入蜀后,刘璋又给了刘备一些兵力。

两者合在一起也不到三万,所以能选出的精兵少之又少。

其二,成都是刘璋的治所所在地,驻屯有大量的兵力。

即便是后来在刘璋部下不断向刘备投降的情况下,成都城内仍然还有三万守军。

在庞统建议刘备挑选精兵直取成都时,到底要挑选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这也是一个问题。

挑选的精兵少了,带个一两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如果挑选的精兵多了,带领着数万人浩浩荡荡前往成都,沿途的刘璋部下肯定会察觉。

如此一来,就无法实现庞统所说的乘其不备的作战效果。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庞统的上策,师出无名。

刘备带兵入蜀,刘璋不仅下令沿途郡县好生招待,给钱给粮。

还亲自从成都跑到涪县迎接,与刘备一起欢宴百余日。

又是给刘备增兵,又是拨给刘备大量军用物资,对刘备可谓仁至义尽。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去攻打汉中张鲁也就罢了。

若在此时还要调转枪头突然袭击成都,攻打刘璋,未免太不仁义,太不厚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向来很在意这一点。

如果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上策,之前所努力树立起来的仁义形象,必然要毁于一旦。

上策、下策都不行,唯有庞统的中策最合适不过。

杨怀和高沛忠于刘璋,反对刘备入蜀。

这种人放着不除掉,对刘备将来占据益州肯定是不利的。

而要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

且每一条不会像上策那样师出无名直接袭击成都,而让刘备背负不仁不义之骂名。

再者,除掉杨怀和高沛,刘备还可以趁机吞并他们的部下,壮大自己的势力。

并逼迫刘璋首先与自己翻脸,让刘璋去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

总之,在庞统关于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中,采纳下策刘备不甘心。

采纳上策,刘备又认为不切实际,且不可取。

而采纳中策,却是可以一举多得,刘备何乐而不为。

不过客观说一句,刘备有令他钦佩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庞统提出夺取益州三策之后,刘备能够冷静分析判断,权衡利弊,不急功近利。

迅速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还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刘备的这一点,尤为值得他学习。

“建安十九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包围西川。”

“庞统率军攻城时,在落凤坡被乱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对此感到痛惜,一提到此事就流泪。”

“为表彰庞统的功勋,刘备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去拜会。”

“庞统后来被追赐关内侯的爵位,并于景耀三年秋九月,被追谥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

“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

张居正:要是庞统没有急功近利,也不至于英年早逝。

众所周知,卧龙凤雏得一便可以得天下。

卧龙便是诸葛亮,凤雏便是庞统,而庞统最后也被刘备所纳入。

庞统的才华虽然与诸葛亮可以相提并论,但是庞统跟诸葛亮外表却大不相同。

庞统长得又黑又丑,长相奇特,衣着十分随便。

而诸葛亮非常高,而且皮肤白暂,长相也非常英俊,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君子。

但是庞统很可惜,最后还没为刘备立下大功,就死在落凤坡。

诸葛亮曾经说过,庞统的才华不在他之下,可见庞统的能力有多强。

而庞统之所以会如此轻易死在落凤坡,原因很简单,庞统太过大意。

以庞统的才华,想要取下一个西川易如反掌。

但是庞统非常自傲,也是为了立功心切。

当时诸葛亮了解西川的地势之后,发现西川路段十分复杂。

而且山势崎岖,是一处可以设下多处伏兵之地,所以写信告知庞统。

庞统见诸葛亮告知自己,心里非常不爽。

因为庞统可是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显然他自己也能看得出西川的地势。

但是庞统一气之下,为了尽快立功,便低估了西川的武将。

所以庞统便选择小道率兵进攻,最后果然被伏击,死在了落凤坡。

这一切都是因为庞统的大意和任性,所以才在落凤坡被张任一箭射死。

庞统英年早逝,不论是因为一时的大意,还是沉不住气想要夺取功劳。

凤雏庞统的死,对于刘备和蜀军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不过这样一位睿智如诸葛亮的能人,最后葬在了落凤坡,也算是死有所归了。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