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明初四大案(2 / 2)

他之所以要发动胡惟庸案,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在胡惟庸案后,他对中央朝廷统治机构进行了改革。

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属六部。

而六部尚书直接对他负责,加强中央的集权。

看完胡惟庸案的详细介绍后,他继续翻看还没有发生的三大案,这才是他需要重点关注的。

胡惟庸案过后就是空印案,所谓空印,指的是在空白文书簿册上加盖官印,也就是一张盖有印章的空白文件。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只为盖个官印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来回跑,显然极不现实。

浙江、江苏等靠近南京的省份还好,云南、四川等省份,派人跑一趟南京动辄需要数月,重填一次数据便回本省重盖一次官印,往往小半年就过去了。

所以,随身携带多份已经盖好官印的空白文书,就成了一种全国通行的普遍做法。

书中记载,洪武十五年,户部考校钱粮册书时。

他发现空印文册这种做法,怀疑这背后存在着普遍的贪污腐败与作奸犯科。

于是震怒之下,将所有涉事官员抓捕。

空印案共计约有数百人,冤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而受牵连者达万人以上。

空印案后,他为了避免再出现盖空白文书的情况,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以便核对。

此举加强了朝廷对地方行文的控制,有效补充了明代的文书用印制度。

看到这里,他不由得皱紧眉头,到现在他倒是从未发现下面官员有空印的做法。

可按照书中的介绍,空印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是下面官员心照不宣的做法。

要是地方官员如此欺上瞒下的话,他自然是不能忍受的,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才好。

就在他想要按照书籍中记载的名单下令拿人时,身后一直关注动静的朱标开口求情。

朱标:父皇,空白报表盖的是骑缝印,不会流散出去,也不会作其他用途,从政务运作上看官员也不可能利用空白文书作弊谋利、压榨百姓。

朱标:其次,朝廷要求府、省与户部的数据必须吻合,盖空白文书能提高办事效率。

朱标:再者,国家法令中没有律令说空印有罪,如若空印杀人,难以服众,还请父皇看在贤才难求的份上,能够留下有用之才网开一面。

就在朱元璋犹豫之际,一旁的马皇后也开口劝说,为了空印案一事牵连上万人并不妥当。

见标儿和妹子都开口劝说,朱元璋也不好再说什么。

朱元璋:空印一事,咱就不追究了,不过咱不希望再发生此事。

在场很多大臣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己逃过一劫,当即纷纷表示以后绝不会再犯。

朱元璋冷哼一声,也不再追究,当即翻看下一个大案。

空印案过后就是洪武十八年发生的郭桓案,指户部侍郎郭桓等人盗卖官粮的案件。

郭桓等人被揭发后,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相关人员全部处死,人数有数万人之多。

根据书中记载,洪武十八年,他怀疑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并下令调查。

紧接着,御史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其他官员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府的赋税。

使得本应上缴的四百五十万石粮食,郭桓只缴两百多万石。

与此同时,郭桓在征收赋税时候,巧立名目,征收多种口食钱、神佛钱等赋税,中饱私囊,降低朝廷所得税收。

他下令审问后,累计涉案的官员士绅有上万人,总计贪污精粮两千四百万石。

郭桓案后,他开始对税收积弊的整饬,对民间存在的虚报自然灾害、虚出实收、放卖仓粮、巧立名色、诡寄田粮现象予以整顿。

建立以赋役黄册、鱼鳞图册为纲的税收体制,以粮长催督赋税,建立了稳健税收体制。

看到这里,他面无表情的看向在场的户部侍郎郭桓。

要知道,他生平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非要扒皮充草以解心头之恨。

郭桓感受到皇上冰冷的目光,整个人被吓得两腿颤颤,一脸惶恐之色。

他自己做过什么,自己最清楚不过,知道这一次大难临头了。

朱元璋:来人,把户部侍郎郭桓押入大牢,定要严加审讯。

话音刚落,两个精壮的侍卫上前把郭桓带下去了,徒留在场大臣面如死灰。

朱标叹了一口气,却没有多说什么。

毕竟郭桓案牵涉到贪污腐败,别说是父皇,就是他也不能容忍。

即便知道因为郭桓案而死的人员多达数万人,可涉及到底线问题,他也不好开口求情。

朱元璋环顾一圈,目光从每一位大臣脸色扫过,冷冷一笑。

书中记载的贪污受贿官员多达上万人,仅仅抓一个郭桓还远远不够。

不过现在还不着急,抓了郭桓慢慢审讯就行。

涉及贪污腐败的官员,他是一个也不会放过。

没有理会在场大臣的忐忑不安,他继续翻看最后一个大案。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指大将军蓝玉谋反案。

案发后,他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大将军蓝玉并诛其三族。

与蓝玉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朝廷官员等,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的下场,蓝玉案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根据书中记载,蓝玉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建立了功劳,被封为凉国公。

可是蓝玉居功自傲,日渐骄横,纵容义子横行霸道,无视法纪强占民田、纵兵毁关。

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他闻言即刻下令将蓝玉拿下,交给锦衣卫审讯。

在蓝玉被抓的第三天,他就下令将蓝玉凌迟于街市,并灭其三族。

随后,朝中功臣、文武要员,特别是蓝玉手下的诸将接连不断地被抓入锦衣卫大狱。

严刑拷打之下,终于有人招供说蓝玉与其同党预谋打算在皇帝出城田猎时杀死他,起事谋反。

接着朝廷内外的各种官员一个个地被抓进大狱,招出自己熟悉的人是蓝玉同党。

受牵连被杀的主要官员有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舶胪侯朱寿、东莞伯何荣、普定侯陈桓、宣宁侯曹泰、会宁侯张温、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濮均、东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徽先伯桑敬、都督英辂、汤泉、萧用等都在其中。

蓝玉的外甥开国公常升,在蓝玉被杀后,于三山聚兵谋逆,也被处死。

蓝玉案后他派藩王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同时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

朱标看到那一个个被牵连处死的公侯伯贵族名单,内心被震惊得无以复加。

一个大案,牵连近二十位公侯伯贵族被杀,简直是骇人听闻。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蓝玉大将军会谋逆造反的,肯定是父皇故意找的借口处死这么多开国功臣的。

朱标:父皇……

还没等朱标开口说完,朱元璋就直接打断了。

朱元璋:标儿放心,咱不会干这事的,咱还要把这些人留给你做班底,将来好辅佐你上位。

他看到蓝玉案发生的时间,再结合原先历史上标儿死亡的时间,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想来他之所以大开杀戒,只是因为担心子孙不能驾驭功臣名将。

可现在历史已经改变,标儿也不会英年早逝,他也就没有必要屠杀功臣了。

朱标见此情况,脸上终于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看完《洪武四大案》后,继续去书架寻找其他关于大明历史的书籍。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