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卖国贼溥仪(2 / 2)

吴佩孚想要的是一个言听计从、毫无主见的下属,而他冯玉祥需要一个宽宏大量、用人不疑的上级。

“11月3日,全军覆灭的吴佩孚率两千残部乘船驶离塘沽,第二次直奉大战遂告结束。”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

虽然在直奉战争中胜利了,致使他奉系的势力范围一举达到了巅峰。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交权,他此刻大致也能猜得到原因。

“受此影响,直军军心动摇。”

为了牵制他,吴佩孚特意任命了和他不合的人为河南军务帮办,让他在战场上大受制约。

“曹锟为了专心竞选,把兵权交给了吴佩孚。”

“签署协议后,冯玉祥联合陕军暂编第一师师长胡景翼、北京卫署副总司令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将总统曹锟软禁。”

直系周边的军阀实力弱小,曹锟想要凭借武力扩张势力不要太容易。

“我还明确告诉你了,奉军不仅要入关,接下来还准备一统天下。”

“因为就在吴佩孚崛起的同时,另一个人也悄然崛起了,这个人就是冯玉祥。”

“我现在兵强马壮,连吴佩孚都被我干趴下了,你冯玉祥算老几?”

“就这样,冯玉祥与苏联建立了合作关系。”

冯玉祥:并非我愿意临阵倒戈,而是吴佩孚做得太过分,把我往死里打压。

他实在是想不通,就现在而言,明明就是他的直系占据上风,怎么最后还能被张作霖翻盘了。

“直奉分蛋糕时,徐世昌还是总统,但没人搭理他。”

“毕竟他之前是军阀,连同盟会成员都不是,现在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肯定没有相信。”

“华北对半分,北京、保定由国民军控制,天津及其他地方由奉军控制。”

这也就意味着自己最后还是败了,而胜利者则是南京的国民党。

“山东、安徽、江苏归皖系,西北一片归冯玉祥。”

再加上四周强敌环绕,想要寻求势力扩张根本不可能。

但现在历史轨迹已经改变,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张作霖是否还能摘取胜利的果实还不一定呢!

“临行之前,冯玉祥心有不甘,他很清楚,仅靠察、绥地区的税收养不活几十万国民军。”

溥仪总觉得自己不能行驶皇帝的职责是一种对民国政府的牺牲,因此仗着《清皇室优待条件》找民国政府要起生活费来很有理,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他冯玉祥无法从吴佩孚的势力增长中得到好处,甚至会让自己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两家的人事任免,各自做主,国家大事,两家商量着来。”

尤其是张作霖在原先的历史打败了他,现在他需要万分警惕,不能再重蹈覆辙。

“1920年,陕西督军陈树藩与当地士绅矛盾激化。”

对此,直系的领军人物曹锟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认真倾听主播讲述直奉战争的经过。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在陆军部大礼堂宣誓就职。”

“对于冯玉祥的不满,张作霖当然是不在乎的。”

他虽然和吴佩孚时常不和,但是每逢紧要关头,他们两人都能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12月7日,段祺瑞下令罢免江苏都军齐燮元。”

可哪怕他再不愿意,对此也毫无办法,只能选择坦然接受。

不过好在这场复辟闹剧仅仅十二天就被镇压了,逼得溥仪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

“最后曹、张达成协议,战利品直奉两家平分。”

要说谁最有希望统一中国,全中国人都会认为是他吴佩孚。

“张作霖见状,同样也不废话,派人偷偷联络段祺瑞和国民党,打算南北夹击直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

“孙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很快就因为左右之争陷入混乱。”

可哪怕他有战功,吴佩孚也当看不见,并没有赏赐他什么职位。

回想起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临阵倒戈,使他功亏一篑,他就对冯玉祥背叛的行径咬牙切齿。

“听说吴佩孚战败,冯玉祥很高兴。”

“孙中山远在广州,对北方是鞭长莫及。”

“那么冯玉祥要怎么打造人设呢?这个时候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收拾身为旧势力代表的溥仪。”

除此之外,溥仪还一心想着复辟,在满清遗臣的帮助下率领五千辫子军复辟称帝成功。

“为了一举击倒直系,张作霖还与孙中山、段祺瑞组成三角反直同盟。”

“没了孙传芳的支持,齐燮元陷人孤立。”

“驱逐溥仪事件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效果是真不错。”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原本的反直三巨头是段祺瑞、孙中山和张作霖。”

“见冯玉祥暂时构不成威胁,张作霖便开始专心对付皖系。”

“直军不敌,各部纷纷撤退,逃往天津方向。”

“就在前线直军崩溃的同时,早几天撤至天津的吴佩孚也被国民军打败。”

曹锟:难道是因为我把兵权交给了吴佩孚,这才导致我直系败于张作霖之手的吗?

原本他还思考直系的优势明明如此之大,最后怎么还会在直奉大战中失败呢!

现在从主播口中得知自己后来把兵权交给了吴佩孚,他好像有些明白直奉大战为什么会输了。

“段祺瑞惹不起奉系,只好将山东督军郑世奇调往安徽,改派张宗昌为山东军武督办。”

“孙中山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冯玉祥的话语权。”

张作霖:从始至终,我奉行的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战略方针。

“全国几乎三分之一的繁荣地区都在张作霖的掌握之下,奉系的势力至此达到了巅峰。”

之后溥仪不断勾结各路军阀和外国列强,企图伺机再次复辟。

“吴佩孚是能动手就绝不叨叨的性格,很快联合直系各省督军,逼迫梁士诒下台。”

“张作霖、段祺瑞这次出手合理合法,因为当时冯玉祥的正式职务是西北边防屯垦督办。”

他和段祺瑞大军打得热火朝天之际,张作霖作壁上观,直到胜局已定才下场抢夺战功。

“当然,即便搭上了线,苏联一时半会也不可能为冯玉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10月30日,奉军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率三个旅猛攻直军防线。”

“随后,为了体现政变的正义性,冯、胡、孙三部改称国民军。”

“10月22日,时任直军第三路军司令冯玉祥在古北口与奉系达成停战协议。”

“只能草草部署,留下10万大军继续坚守防线,自己则率余众星夜驰返。”

他吴佩孚再也不复巅峰之时,更没有了统一全国的可能。

但他考虑再三,还是选择将溥仪撵出北京城。

“要么投降,要么让路,要么仓皇出逃。”

“按照吴佩孚的设想,奉军不堪一击,这次大战一定要趁势灭了张作霖。”

冯玉祥:我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实在是功在国家、利在千秋的义行。

“之后10多年,冯玉祥由班长升任旅长。”

他只有了解了直奉战争的来龙去脉,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输给了张作霖,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1902年,冯玉祥离开暮气沉沉的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新建陆军。”

“先前说好了奉军不入关,现在怎么入关了,大骂张作霖不讲究。”

“这个划分方案明显奉系不利,张作霖没有捞到实质性的好处,但这正是张作霖的精明之处。”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他被吴佩孚任命为河南督军。

而直系则完全不同,占据了最好的地理位置。

张作霖:平分战利品,我奉系明显吃亏了,要是再不扶持自己人上台,迟早得被曹锟干掉。

“结果在分蛋糕的问题上,张作霖与吴佩孚爆发冲突。”

可结果溥仪大发雷霆,还借助国际舆论指责国民政府违约,严重损毁国民政府的形象。

“等孙中山到了北京,大家再组建联合政府。”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经日本辗转抵达北京。”

可要是实力不允许,那他就选择低调,让其他势力打生打死,他在背后坐收渔翁之利。

“战后,曹锟对军事无所欲求,开始专心研究怎么做大总统。”

“孙传芳获利颇多,加之他本来也不想对抗张作霖和段祺瑞,便转变了态度,宣布中立。”

“至此,奉系势力由山海关一路延伸到了长江下游。”

至于为什么会把兵权交给吴佩孚,他此刻心中大致猜得到什么原因。

“北京政变时,吴佩孚身处山海关,等他得知老巢被抄后,为时晚矣。”

“不过,美国人对中国的国情显然只是一知半解的水平,直系当时的情况并没有美国人认为的那么强大。”

“见直奉也要内战,徐世昌再次出面调解,但依旧无果。”

“当时美国的时代周刊发专刊报道,称吴佩孚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

“至于段祺瑞,以后就专心做个寓公,别回来了。”

毕竟自己身体状况怎么一回事,他非常清楚,也早就知道时日无多。

“所以,当皖系彻底衰落后,作为北洋最强的直系与奉系就自然看对方不顺眼,直系与奉系的对抗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之所以这么做,可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自己的革命人设。

有足够的实力,自然毫不客气的抢地盘,快速的扩张自己的势力。

“因此张作霖早先并没有打算与段祺瑞、孙中山平分胜利果实,他想的是入关之后一手遮天,独霸北洋政府。”

他和吴佩孚的矛盾由来已久,选择在关键时刻倒戈也就没有什么好奇的。

“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打算借国民党的招牌笼络革命派。”

“皖系战败后,北洋就由直、皖、奉三足鼎立,进入到了直系与奉系两强争霸的阶段。”

正因为他对自己和吴佩孚都很自信,才非常确信吴佩孚不存在兵变夺权的情况,肯定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

“1923年,曹锟竞选大总统,冯玉祥为其鞍前马后,帮助曹锟会选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乐于接受手下发动政变的提议。

“然而时局被冯玉祥这么一搅和,张作霖也不得不改变策略,把段祺瑞给抬了出来,担任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

“吴佩孚离开山海关的当天,奉军飞机便向直军战壕中撒下传单,说什么大局已定,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北洋时期之后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就意味着最后革命党打败了张作霖,统一了全中国。

再没有什么消息能比革命成功更令他高兴的了,尤其是在临死前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