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帝王梦的破碎(2 / 2)

“自此开始,载沣再也不过问政事。”

“随后,在徐世昌的大噪舆论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请袁世凯出山的舆论热潮。”

全国发动起义,当兵权到袁世凯手里的那一刻,也不过就是延迟清政府的灭亡。

他们承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即将结束,马上就要迎来共和。

“见隆裕要抓自己的壮丁,载涛连忙下跪磕头道奴才无能,只练过兵没打过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并在当天任命冯国章为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将前线事宜交由冯国章全权负责。”

一支大军只接受袁世凯的指挥,足可见袁世凯对这支大军的渗透有多严重。

“但载沣忘了,冯国章固然忠于朝廷,可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同样也很好。”

“南方各省代表在争执一番后达成共识,只要袁世凯支持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推举他为总统。”

“听说载涛辞职,袁世凯不动声色的上书,推荐他的心腹徐世昌继任军谘大臣。”

毕竟主播也说过,清政府最后就是袁世凯推翻的。

“如果朝廷不同意顺应共和的潮流,那北洋军就要进京以武力相威胁了。”

“只是由于中央的财力比地方上要强不少,致使双方在装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九。”

“真要是死战到底,北洋六镇的七万兵力根本不够打。”

武昌起义的成功,也让全国很多省份相继起义,成功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北洋新军的战斗力要比地方新军强得多,出动北洋军镇压革命党问题不大。

“隆裕觉得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就询问当时少壮派中军权最高的载涛,你掌管着陆军带兵怎么样?能不能率军南下呀?”

“思来想去,印昌奏请朝廷还是启用袁世凯吧。”

“比如湖北新军装备的火炮,就多是国产仿制的格鲁森57毫米过山快炮,缺少大口径重炮。”

他非常清楚,一旦让袁世凯重掌兵权,只会彻底断送大清国的江山社稷。

在交接兵权的那一刻,她就知道把大清的命运也交到袁世凯手上了。

“载沣留过洋,见过世面,知道专制统治无法长久,唯有立宪才有一丝前途。”

因为他非常清楚,想要在大清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阻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制度。

“他反对议和,反对清帝退位,甚至一度要与袁世凯兵戎相见。”

“我们站在袁世凯个人的角度来说,即便他死命效忠清廷,即便他真的把这次革命给镇压下。”

尽管他们很早就知道了清王朝的灭亡无法避免,可如今听到清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依旧让他们心里不好受。

“这场历时41天的阳夏之战,革命军输得非常彻底,阵亡将士4200人,而北洋军的阵亡人数还不到1000。”

“北洋军占领龟山炮台,将炮口对准长江南岸。”

他身为中华民族的大好男儿,自然也要支持这些革命党人。

现在虽说全国起义不断,大清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他也不会把袁世凯召回来。

“收到印昌从前线传回的奏报,清政府亲贵慌了手脚。”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带领老百姓站起来的有志之士,大家不希望这些人牺牲在北洋新军的镇压中。

“算上名义上还效忠清政府的军队也寥寥无几,不要说对付南方的革命党,就是面对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也根本不够。”

“他先是买通宫里的大太监小德张,吓唬隆裕说你们要是被革命军给推翻了,到时候就会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一样,免不了上断头台的命运了。”

他们为了让大清传万世之业,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可如今最后的结果却也没有逃过王朝灭亡的诅咒。

但不管怎么说,大清国是在她的手上灭亡的,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到了那个地步,除了袁世凯有能力镇压革命党,就没有其他人了。

“任命军谘府政使冯国章为第二军军统,统帅北洋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作为预备队,随时听候调遣。”

“就这样,清政府重金打造的御林军间接被袁世凯收编了。”

“印昌也不傻,他知道袁世凯虽然蛰居河南张德,但却在暗中操控前线战事。”

“11月底,袁世凯下令停止攻击武昌,然后扭头就回了京城。”

毕竟他的心愿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解放中华儿女,而不是为了手中的权力。

孙中山:我还是太低估了袁世凯的野心,没想到大总统的位子还满足不了袁世凯的胃口。

“载涛这个人练兵还可以,但让他上战场玩命他是真不行。”

相反,以他对袁世凯的了解,他总觉得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之后,选择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不过很快大家就意识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计不会坏到这种地步。

而唯一的要求就是袁世凯支持共和,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让中华民族走向共和。

“10月28日上午,北洋第一军开始向汉口发动猛攻。”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愿意把大总统的位子给袁世凯。

武昌起义再结合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测出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满清太过腐朽,宗室子弟已经完全废了,连一个镇压北洋军的人都没有。

他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既然不现实,袁世凯索性也转变了想法,这大清行将就木没必要再保了。”

“随后他又扔出优待条件,对隆裕是软硬兼施。”

一旦他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原本支持他的顽固派大臣肯定会纷纷倒戈,不再支持他。

“随着一把大火,如今武汉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龙王庙一片被烧的是精光不剩。”

“一场炮战下来,革命军又是损失惨重。”

嬴政:说到底还是清朝宗室太废物,找不到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才给了袁世凯机会。

他心中清楚专制统治无法长久,只会导致大清帝国走向灭亡。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袁世凯执掌军权镇压了革命党,拥兵自重的袁世凯也不可能听命于清政府。

“眼看汉口已无法固守,革命军只能退守汉阳。”

在欧洲仔细了解过君主立宪制后,他也有想过在大清国实行这种制度。

独揽大权逼迫清帝退位,如此滔天权势,很难对皇位不动心。

可他哪里能想到,大总统的位子袁世凯还不满足,还想着恢复帝制自己做皇帝。

他虽然闲赋在家,但一直关注着全国的局势。

“故而当第一军走到河南信阳后,士兵们直接就撂挑子罢工了。”

事情恶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担此重任,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刘彻: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让欧洲的实力远超大清帝国。

“载涛回家后越想越怕,担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挂帅,于是他就干脆称病辞去了军谘大臣的职务。”

虽然最后袁世凯悬崖勒马,选择站在中华儿女这一边,推翻了请政府的统治。

他们如今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清政府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唯一推翻清政府才能让他们摆脱这一切。

他哪怕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也无法改变政体,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载沣:君主立宪制说的容易,可真到了自己头上,却是万般不愿意的。

“袁世凯不方便动手,就找到革命党人彭家珍,借用彭家珍的一腔热血炸死了良弼。”

毕竟他们革命党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清政府,而最大的阻碍就是袁世凯。

大清走到这一步,她内心无比伤痛,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大清的列祖列宗。

前去镇压革命党的北洋军主帅说是印昌,但实际上的控制人却是他。

听到清朝灭亡,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激动得跳脚。

“因为此时全国大半的省份都已经独立,北洋军要再不赶到武昌镇压革命,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为了安抚禁卫军,袁世凯让冯国章担任禁卫军统领。”

“载沣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辞去摄政王,退隐王府。”

在他练兵完成的那一刻,这支北洋军就不再属于朝廷,而是属于他袁世凯的。

“若是袁世凯不出山,则将士必不肯用命。”

“他最好的结果也就跟曾国藩一样,封个一等候的爵位,然后交出所有的权力回家养老。”

但当他留学完回到大清国,重新成为大清王爷的时候。

在武昌起义成功的那一刻,清政府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袁世凯被罢免后,冯国章一直担心自己也会被鸟尽弓藏。”

“10月27日,袁世凯端起架子走马上任,换掉了徒劳无功的印昌。”

“11月1日,革命军从龙王庙渡船过汉江,选择在龟山和汉阳铁厂构筑阵地。”

在得知袁世凯不想再保清王朝的时候,他别提有多高兴了。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清王朝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但他对袁世凯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忠臣。

“不过阳夏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湖北革命军将北洋军主力死死拖在武汉三镇长达40天之久。”

“这也为南方其他省份发动起义,脱离清朝统治创造了有利局面。”

“革命军与北洋军反复争夺阵地,终因后援不济,革命军被迫后撤。”

“载沣的盘算很好,让旗人为主的第一镇和禁卫军看家,让最能打的第二镇和第四镇南下干脏活累活,让一向忠于朝廷的冯国章统领预备队。”

如果袁世凯选择效忠清政府,那他们革命党就要面对袁世凯的打击,最终说不定会让大好形势付之一炬。

全国各地相继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成功,清政府所做的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革命党与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难不成自己要与南方各省革命党进行一场车轮大战?这明显不现实。”

“北洋军则在同一天占领汉口,之后20多天,北洋军与革命军争夺汉阳。”

不过他们也从清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时刻铭记着闭关锁国的危害。

他们深深的明白,一个王朝要是故步自封,迟早被强大的外敌覆灭。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