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2 / 2)

“原常备军第二镇改为北洋新军第四镇,原第四镇改为第六镇,第三镇和第五镇番号不变。”

袁世凯都已经把五镇常备军的军官都换成了自己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袁世凯操练北洋新军时,士兵齐声呐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禁卫军也是三个炮营,54门火炮,但却配置了当时全国仅有的18门克虏伯150毫米重炮,另有36门克虏伯伯75毫米野炮。”

“由于兵力增加,新建陆军原有的五级指挥体系随之增加至七级。”

“但由于北洋军的中坚力量仍以汉人为主,这就为后来袁世凯能重新掌控北洋军埋了个大坑。”

“哪只新军呢?这便是禁卫军。”

对于这个结果,他也是乐见其成。

“1909年,见袁世凯拥兵自重,而北洋各镇中高层指挥官又与袁世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任伊始,袁世凯拟定了新军的番号和营制,并获得朝廷批准。”

嬴政:也难怪袁世凯能够权倾朝野,逼迫清帝退位,编练新军的时候就疯狂安插自己的人。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是一样的。”

朱棣:禁卫军不过也是垂死挣扎罢了,依旧摆脱不了满清灭亡的命运。

而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然而,受到戊戌变法和己亥建储事件的影响,新军建设在1898到1900年期间陷入停滞状态。”

“无奈之下,摄政王载沣只好从第一、第二、第四镇抽调军官调往禁卫军。”

“就这样,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

“不过,即便士兵们平时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这样的口号,也不意味着袁世凯就能操控北洋六镇。”

“中军规模稍大一些,下辖炮队一营、部队六营。”

“此外,禁卫军还装备了一个机枪营,拥有30挺马克沁庆重机枪,这也是全国仅有的。”

但现在袁世凯是汉人,灭亡了满清王朝,也算是帮他一雪前耻。

“吴长纯是袁世凯老上司吴长庆的族弟,早在淮军时期就与袁世凯结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非常好奇另一个时空的慈禧和袁世凯会不会打起来。

如今大清王朝是多难之秋,他还有太多的放不下。

骤然得知自己的死讯,他心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

“于是还没等战争结束,聘请洋人教习,完全使用西式军制训练以及装备,进行全方位军事改革的计划,便被清政府提上了日程,确定了军改的目标。”

“1901年,袁世凯接替死去的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

“虽然兵丁大多是旗人,但中高级军官却全是北洋系出身的汉人。”

现在属于朝廷的军事力量少之又少,想要翻盘已经不可能了。

“很明显,报效君主排在报效长官的前面。”

“因而到了战后,清廷手上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了。”

刘彻:别人连五镇常备军都组建好了,这会才担心动摇国本,可惜太晚了。

慈禧:一步错,步步错,到底还是让袁世凯拥兵自重了。

袁世凯拥兵自重的那一刻开始,清王朝的灭亡就已经无法避免。

“1899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

“所以没过多久,不大熟谙军事的长芦盐运使便被调离岗位,定武军改由袁世凯接管。”

太后手中的兵力已经全部折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而他手上握着北洋新军这张王牌,倒是完全不用惧怕太后的报复。

“地方新军,尤其是南方各省在组建新军期间,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和留学生任军官。”

“1911年7月,禁卫军成军,编制与北洋六镇基本一样。”

“而要说到这支北洋新军是怎么来的,我们就要从甲午战争说起了。”

李鸿章面色犹豫,但面对暴怒的太后,他尽管不愿意,还是硬着头皮接旨了。

“禁卫军的装备有多好呢?北洋六镇都是三个炮兵营,编制54门各种火炮。”

“故而战斗力最强,兵员相对较多,装备也是全国最好。”

“袁世凯到任后,首先扩编了规模,增募士兵2250名,将定武军扩充至7000人,并将番号更名为新建陆军。”

慈禧:李中堂,哀家要你即刻赶赴山东捉拿袁世凯。

现如今,他要考虑的是接下来该怎么走。

哪怕慈禧再怎么想迫害袁世凯,也不得不忌惮袁世凯手中的兵权。

“这样的事情,应该确有其事,是晚清时期确确实实发生的。”

“截至1911年,全国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因而清政府便接受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参照德国陆军编练新军。”

“当然,清政府高层间的内斗并没有影响袁世凯扩军的步伐。”

而他们老百姓自然乐意听到这样的话,早就受够了的他们期盼着清政府快一点灭亡,这样他们老百姓也能摆脱目前悲惨的境遇。

“王英楷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早在1895年就加入了新建陆军。”

袁世凯最后能够推翻清政府,他们老百姓自然是要拥护袁世凯的。

“在营之上设立左右两翼,每翼1554人,并将马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单位混合编入。”

可太后的懿旨又不能不执行,他此刻是左右为难。

“从确定改革到多支新军编练完成,清政府的效率并不低。”

他们老百姓虽然不知道清政府灭亡后,自己的命运会如何,但想来总不会比现在还差。

“练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

要是慈禧和袁世凯打起来,那怕是热闹了,让本就动荡不安的清王朝更加混乱。

但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愿意和朝廷翻脸。

“在编练常备军第五镇的同时,袁世凯如法炮制,从常备军第一、第三镇抽调兵力,又从江南调来南洋自强军,合编为常备军第四镇。”

“五个战斗单位,其中前、后、左、右四军,每军下辖炮队一营、部队四营。”

“随后,为了加强旗人的军事力量,摄政王载沣从健锐营、圆明园护军营、内外火器营、蒙古骑兵中选拔精锐士卒组建禁卫军。”

“相比于新建陆军和自强军,武毅军的横向组织结构采用西法,形成了多兵种和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完整作战体系。”

“朝廷看似坐拥北洋六镇,实则根本无法直接指挥部队。”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慈禧此刻也冷静下来了,知道李鸿章说的没错,现在朝廷的实力不足以和袁世凯翻脸。

但现在得知连地方新军都暗中勾结了革命党,此刻他是彻底的面如死灰,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不过随着另一只新军的组建,第二镇装备最好的头衔很快就旁落了。”

晚清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向主播询问后面的事,清政府最后是否灭亡了?

一想到大清朝在他的手中灭亡,他就无颜面对大清的列祖列宗。

他猜测很有可能是后面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才让他权倾朝野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这么一看的话,连皇室宗亲都这么无能,清朝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但编制仍然是旧式的,也就是仍然以营为平时最高编制单位。”

但他猜测打起来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两败俱伤也只能便宜了虎视眈眈的列强。

“由此,慈禧开始担心,北洋新军都是汉人,会动摇国本。”

经过八国联军侵华一战,大清现在能用的兵力不多。

他们虽然认为到了如今地步,清政府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但还是希望从主播那里听到确切的答案。

“为了填补兵力真空,袁世凯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征募兵丁11883人,迅速编练出常备军第三镇。”

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全国各地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氛围。

“这种新编制已经具备了合成军队的雏形,较之从前的绿营和湘军、淮军有了明显进步。”

“于是慈禧便要求袁世凯与铁良共同操办,扩充先前组建的京旗常备军。”

自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纷纷扬言清政府距离倒台不远了。

一想到清政府灭亡后,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慢慢好起来,无数人喜极而泣。

“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打算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

“京师练兵处的总理是庆亲王,袁世凯为会办,也就是部门二把手。”

毕竟袁世凯和北洋各镇中高层指挥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袁世凯能够随时获得北洋六镇的指挥权。

但袁世凯也不是软柿子,手上有编练新军时留下的人脉,不见得会怕了慈禧。

“由于日本陆军师承德国,而淮军中又有许多德国军事顾问。”

“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人。”

“北洋新军成军的同时,地方各省也在陆续编练新军。”

他要是所料不错的话,袁世凯最后能够逼迫清帝退位,肯定就是靠的这五镇常备军。

“比如第一镇配置18门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门格鲁森57毫米野炮,18门格鲁森57毫米山炮。”

即便清政府忌惮袁世凯,把袁世凯罢免打发会老家,但这并不能阻止袁世凯对北洋六镇的掌控力。

原本他还想着事情没有到那一步,说不定还会有转机。

“又从青州、德州、沧州、密云等地抽调驻防八旗军,合编为常备军第五镇,常备军第五镇的首任统制是张怀芝。”

“该镇的首任统制是段祺瑞,绰号北洋之虎。”

“这点只要看看当时的《大帅练兵歌》就知道了。”

此时此刻,全天下的老百姓盼望着袁世凯推翻清王朝那一天的到来。

袁世凯:谁能想到,朝廷当初让我编练新军,却是给了我崛起的机会。

“即14人为一班,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队,四队为一营,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旅,两旅为一镇,一镇下辖步兵两旅。”

“朝廷知道这么练兵才有战斗力,所以没意见。”

既然朝廷愿意息事宁人,当做没有发生这事,他自然也很乐意。

如今主播给了他们准确的答案,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刻他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同一年,清政府调整番号,将北洋新军第一镇番号授予以旗人为主的京旗常备军,汉军旗人凤山为北洋新军第一镇首任统制。”

要不是他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不断的安插自己的人手,哪里能牢牢的掌握北洋新军。

他哪怕在深宫中,也素有听闻过革命党的事情,知道革命党无时无刻不想着推翻大清王朝。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把所有的新兵交给袁世凯编练,让袁世凯随意安排自己的人手,也只有愚蠢无知的清政府才能做得出来。

李鸿章:老夫的死期快到了吗?想来应该是病逝的吧!

算算时间,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就只有几个月而已。

只要及时除掉袁世凯这个祸害,大清帝国就还可以延续,不至于断送在她的手里。

“常备军左镇编练期间,清政府从京营八旗中选出三千人交给袁世凯训练,袁世凯以此创练京旗常备军。”

“如云南新军的蔡锷,山西新军的阎锡山,福建新军的许崇智。”

此刻全天下很多有名的知识分子向着山东赶去,他们要去投奔袁世凯。

一旦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中华大地将迎来共和的时代,他们也有舞台施展心中的抱负。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