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2 / 2)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至于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也是他故意为之的。

“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分化端华手中的兵权。”

得罪慈禧太后也就算了,应该最大程度争取拥护慈安太后才对。

“对此,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当然是强烈反对。”

“第七位是杜翰,汉臣,时任工部侍郎、军机大臣。”

“发生在辛酉年的这场政变就这样结束了,清朝的历史也从咸丰时代进入到了同治时代,慈禧也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唯有如此,才能让其他臣子心服口服,使得朝堂的政局稳定,不至于出现什么动荡。

在大清江山即将倒下的那一刻,还选择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这不是让大清朝灭亡得更快吗?

他要是在咸丰的位置,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把皇位交给有能力的亲兄弟。

“然而八大臣小看了慈禧,就在当天,娇生惯养的慈禧、慈安带着小皇帝日夜兼程,仅用两天就赶回了北京。”

“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自己在承德避暑山庄被八大臣欺负的委屈,添油加醋的说给在场的大臣听。”

“三是管着热河兵马的端华,也有大概几千人。”

因此他们很好奇,这个洋务运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运动,获得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大力支持居然也失败了。

“匡源和杜翰虽然深受咸丰的信任,但他们的工作更像是领导的秘书,资历不足以让同僚心服口服。”

而且肃顺更愚蠢的就是分化了手中的兵权,让慈禧太后安插人手。

他清楚的记得在英法联军将要攻打北京时,咸丰就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想得还挺好的,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一道辅佐小皇帝。

他看得出来,咸丰的本意是想八大臣听命于两宫太后。

“解决了八大臣,一个新问题随之摆到了慈禧和恭亲王面前,他们要如何向天下人宣告新君登基的正当性呢?”

“道光能想到的,咸丰却鬼迷心窍,关键时刻疏忽了。”

“但后来发现缺少能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便又临时加上了僧格林沁。”

各朝古人听完辛酉政变的来龙去脉,全都唏嘘不已,感情顾命八大臣弄死了三个爱新觉罗的自家人啊!

就比如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让内阁元老也站在两宫太后一边。

“慈禧明白这个道理,而肃顺等人却不懂。”

虽说最后大清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载淳为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为执政官。

“恭亲王回京后,趁着八大臣不在,拉帮结派。”

“公元1861年8月20日,偏安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病危。”

“同一天,身处密云的肃顺也遭到逮捕。”

很多人对洋务运动大感兴趣,纷纷在弹幕上询问主播。

在他看来,肃顺明显就是脑子缺根弦,居然一下子把两宫太后都给得罪了。

“八大臣的执政根基其实很弱,了解一下咸丰留下的这些托孤大臣就知道了。”

“剩下的五位,景寿马上跳反,匡源等人不敢造次,只得乖乖认输。”

不过这场政变也让他看到了清朝晚期的昏聩,也难怪大清王朝会走向灭亡。

原因很简单,慈禧正是通过辛酉政变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日后统治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

“仗着自己爹与咸丰的关系,他也深受咸丰信任。”

“很快拉拢了一群盟友,如军机大臣文祥。”

他本就对咸丰不抱有任何期待,可如今看到咸丰临终前安排的八大臣人选,他还是被咸丰的愚蠢给气笑了。

“大体来看,咸丰构建的顾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有宗室、有勋贵、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顾到。”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肃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头一个是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他是三朝老臣,道光驾崩时他就是顾命大臣。”

“10月26日,咸丰帝灵柩起架,往北京进发。”

“匡源、焦佑瀛回家养老,没有受到处罚。”

“问题四,代表朝臣利益的三个军机大臣资历不足。”

“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官阶比之内阁大学士要低半级。”

“剩下五人凑数的景寿由于与恭亲王的关系得以保留爵位,后来官运亨通,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结局最好。”

而且由于咸丰选择的八大臣没有平衡好各方的势力,最后使得这些势力反对咸丰的遗诏。

“见慈禧出招,肃顺和端华起初想拒绝。”

“匡源这个人自幼被称为神童,出仕为官后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誉官场,但是他的节操一般。”

“如此一来,这就给了反对者们在京城拉帮结派的机会。”

结果没想到,咸丰刚一死,顾命大臣就想着大权独揽了。

要是大清朝稳如泰山,把皇位交给六岁的小儿子也可以。

雍正:糊涂,到底是怎么安排顾命八大臣的人选的,简直是漏洞百出。

按照主播所说的,洋务运动既有清政府大力推动,也有国外列强大力支持,理应会让大清帝国慢慢强大起来。

“而如果他支持两宫太后,八大臣就凶多吉少。”

“载垣、肃顺等人一琢磨,觉得无所谓,太后带着小皇帝不回去都没事,便放走了他们。”

“9月14日,腰杆子硬气的慈禧召开御前会议,请八大臣商议董元淳奏折的事。”

“他们引经据典,列举了历代太后协助幼主垂帘听政的历史,并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让慈安和慈禧高兴不已。”

咸丰:顾命八大臣的人选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谁能想到事与愿违,以至于最后翻车了。

八大臣之所以没有近支宗室,是他担心重新上演先祖的困境。

“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咸丰不用考虑太多。”

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也是再正常不过。

“另外,朝臣和地方上的奏章您也不用看,全部交给我们八个人处理就行了。”

“看完八大臣的履历,估计有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11月9日,载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同治。”

安排顾命大臣最重要的,就是这些顾命大臣要能代表各方的利益诉求。

“二是僧格林沁,手下还有几千人。”

“所以杜翰被革职后遭到了恭亲王的报复,被流放新疆,后来也被赦免了。”

“估计是自觉时日无多,咸丰令人传旨,连夜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商讨继承人和未来大政安排的问题。”

“11月5日,周祖培拉着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一起上奏。”

他身为大汉的皇帝,最是清楚权力的诱惑力有多大。

他的本意是顾命八大臣没有政治根基,自然就会和两宫皇太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即便想要大权独揽,也应该逐一消灭也是最佳方案。

“匡源后来定居济南,成为了文化界的名人。”

“肃顺虽然是皇族,但因为没有王位,因此被判处斩首。”

“也就是说,论实权,两宫太后比顾命八大臣要高。”

“八大臣中一个武将都没有,这就让当时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和僧格林沁很有意见。”

照他看来,顾命八大臣中有皇室宗亲,这明显就是想要篡位。

“9月5日,趁着祭拜咸丰的机会,恭亲王在承德避暑山庄与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咸丰思考再三,最终做出几个安排。”

“出发后没多久,慈安和慈禧借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劳顿,表示不想与大部队一起行进。”

如此一来,其他各方势力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丝毫异心。

“因为清朝是恩封爵位递降制度,越是靠近现任皇帝血脉的,掌握的爵位就越多,在宗室中的话语权就越大。”

“道光驾崩前,原本指定载垣、端华等九人为托孤大臣。”

“咸丰忌惮恭亲王奕,不希望他掌握实权,这可以理解。”

可如今看来,他还是小瞧了咸丰的胆小如鼠,连皇宫都不敢回去。

“因载淳年幼,故而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太后掌管。”

“进京之后,慈禧不等喘口气,立即召见群臣。”

“另外咸丰还偷偷给慈安留了一道密旨,在密旨中咸丰明确说道,如果将来慈禧不老实,慈安有权将其诛之。”

他就不相信咸丰没有其他的宗亲,同年龄的兄弟肯定是有的。

要怪就只能怪咸丰识人不明吧,没有看清肃顺的野心勃勃。

先把慈禧干掉了,再来干掉慈安。

“宗室代表无法代表大部分宗室的利益,朝臣代表无法让群臣心服口服,勋贵代表还是个骑墙派。”

“咸丰的选人不当,导致八大臣在朝中根本没有执政根基,当时想把他们拉下来的大有人在。”

“如果她同意了,失去了对决策过程的话语权,就算日后回到京城,自己也只能听命于人,一切都玩完了。”

更为重要的是咸丰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队的利益,迫使手上有兵的兵部侍郎赶来给两宫太后撑腰。

他很好奇,要是咸丰知道自己死后就有人跳出来,不知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然后草拟文告,向京城的官员和百姓宣布了八大臣的罪状。”

不用想也知道,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肯定有参与到辛酉政变中。

顾命八大臣转眼之间就倒台了,甚至还有三个直接入土了。

李隆基:说实话,咸丰选择的八大臣真是一言难尽,只能说看人眼光太差劲。

可哪怕他和恭亲王关系密切,没有嫌隙。

咸丰的窝囊,他之前就已经见识了。

朱棣:这个肃顺也是愚蠢,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明明大好形势,一再出现失误。

“端华和肃顺是舒尔哈齐的后代,他们连太祖系都不是。”

“掌握大清的财、政、军三大权,实力不可小觑,是实际上的八大臣之首。”

可偏偏咸丰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排除了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这让那些手握兵权的大臣如何肯善摆甘休?

“杜翰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为咸丰夺嫡立下汗马功劳的帝师杜受田。”

“慈禧被八大臣排挤了,慈安也被八大臣威胁了,两个人对肃顺等人产生了怨念。”

“由此,原本被咸丰安排用来牵制慈禧的慈安,就这样与慈禧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决定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

“如果这八个人是罪有应得,那就是先皇识人不明。”

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于是被恭亲王的生母抚养,所以他和恭亲王亲如兄弟。

而且以皇室宗亲为代表的恭亲王,也和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

“怎么办呢?这个问题难不倒恭亲王。”

“这两枚印章作为颁布诏书的符信,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祈。”

“他是咸丰二年的进士,其恩师是四朝元老周祖培。”

“相比于前几位大臣,焦佑瀛有练兵方面的经验,他曾主持天津一带的团练武装。”

“因为他当时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懿贵妃慈禧生下的载淳,真正困扰咸丰的是未来的大政安排。”

“载垣、肃顺、端华是八大臣的核心,他们三人被捕。”

都已经和两宫太后的矛盾挑明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紧紧盯着两宫太后,避免两宫太后和他人在暗中串联。

这让各朝不少人感慨,咸丰为了搞垮顾命八大臣真是煞费苦心啊!

但令各朝的统治者好奇的一点,就是清朝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第二年进行了洋务运动。

“咸丰一朝,肃顺累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

“11月6日,两宫太后确定了对八大臣的处分决定。”

“但同人不同命,端华是铁帽子亲王,肃顺只是三等辅国将军。”

而咸丰是怎么做的,连平衡各方利益代表的人选都做不到。

“那么谁来挑这个头呢?很显然就是能力出众的恭亲王。”

“两宫太后只要有一人不同意盖章,自己的决议就没办法生效。”

“在肃顺看来,慈安是个没什么主见的女人,吓唬吓唬她肯定能有收获。”

可从主播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大清帝国最后还是灭亡了。

“但是大行皇帝还没入土,他亲口任命的顾命八位大臣就有三个先入土了。”

“焦佑瀛的资历就更差了,出任军机大臣之前,他只是太仆寺卿,这样的资历远不能服众。”

“他在给两宫太后拟定封号时,故意贬低慈禧,没有将慈禧与慈安一道尊奉为皇太后。”

慈禧和慈安结盟对抗顾命大臣,咸丰临终前的安排最后还是失策了,他对此丝毫不感到意外。

“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因为有军机处的存在,沦为了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

“肃顺当时猜测,董元淳区区一个五品御史,竟敢挑战咸丰的遗诏。”

“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被革职。”

他的载淳只有六岁,年纪太小,他不能让近支宗室篡夺了皇位。

“这但是尽管权力被削弱了,清朝的三殿三阁大学士头街也依旧只有元老级朝臣才能获得。”

“与前四位拼爹和拼老婆的大臣不一样,穆荫出身一般是通过考试上位的。”

原本大清江山就已经岌岌可危,现在朝堂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大清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这样的选择好歹皇帝还是他自己的儿子,要是选择像恭亲王这样的近支宗室,那皇帝可能就要换人了。

“最后是焦佑瀛,汉臣,时任太朴寺卿、军机大臣。”

对手都已经在暗中准备了,可笑肃顺还毫不知情。

“这个要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顾命八大臣拟好的谕旨,您只管盖章就行,不需要改也不能改。”

“所以兵部侍郎此次前来,是给两宫太后撑腰来的。”

李世民:两宫皇太后大战顾命八大臣,这场戏精彩。

“咸丰驾崩前的军机处有五个军机大臣,其中四人被选为政务大臣,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

看到大清乱糟糟的一切,再看看自己去世后引发的辛酉政变,他不禁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也不想事情越来越糟糕,可他也无能为力,不能阻止这一切。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