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第198章 绩效考核(2 / 2)

“明朝自永乐以后,军政方面主管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

“而且边防军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和制约。”

“这种做法虽然对于控制军队,防止割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尤其是监察官员制肘太多,使带兵的武将无所作用。”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因此张居正开始改革明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军事制度,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战守能力。”

主播说到这里的时候,大明中后期的军事将领连连点头,非常认同主播所说的。

他们虽然是军事高级将领,看起来位高权重,手握重兵。

可实际上他们却要受制于人,权力大大被限制。

不仅朝廷派来的文官对他们指手画脚,就连当今皇上派来的太监都对他们趾高气扬。

说起来他们是军事将领,可他们的地位不高,还不得不对文官和太监低三下气的。

就目前这种形势,军队的战斗力被极大的削弱了。

没办法,要是发生战争,他们不仅要听命于文官,也要听命于太监,一点主动权都没有。

大宋的军事将领对大明的将领非常感同身受,他们大宋也是重文轻武的情况。

当初太祖担心军事将领有样学样,也通过黄袍加身兵变造反,所以太祖就大力限制武人的地位。

以至于到了如今,他们武将要受制于文官。

“首先张居正在首辅徐阶的支持下赋予谭纶独立的指挥权,又调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三镇的练兵事务。”

“以特旨的名义任命戚继光为蓟州镇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节制三镇总兵并使其直接管辖蓟州军务。”

“其次张居正为激励将领兵士的积极性而重奖有军功的将士,比如封战功卓著的宣府总兵马芳为荫子千户,升立有战功的陕西延绥总兵赵苛至大同总兵,破格提拔李成梁为镇守辽东的主将。”

“此外张居正在军事战略上实行以防御为主的战略转移,他采纳戚继光和谭纶的建议建筑敌台以固守。”

“从山海关西到到镇边的两千里防线上修筑一千余座敌台,又整修长城并加高加厚城墙,沿线植树设险。”

“明长城不但在重点设防地段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十分坚固,而且形制结构也更趋完备合理。”

“同时张居正支持戚继光开展整军练兵活动,将蓟镇防区分设十二路。”

“根据蓟州的地理环境与作战的特点,建置车营七座,并配以骑兵、步兵进行混合训练以积累作战经验。”

谭纶:张首辅赋予本将军独立的指挥权,如此信任本将军,本将军一定不会辜负张首辅的信任。

戚继光: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了张首辅的栽培,要不然到不了如今的高度,别的不多说,唯有多杀敌人以报答张首辅的信任。

李成梁:张首辅的破格提拔才有我的今天,为了报答张首辅的大恩大德,我一定把女真部落清理干净,不让满清建虏有一丁点崛起的机会。

张居正: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边境的太平,为国内正在推行的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明疾弊已久,为了确保改革顺利实施,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

也正因如此,他才大力提拔一大批有才能的军事将领。

也正是有了这些杰出的军事将领,才能为他稳定边境局势。

“隆庆五年,张居正说服皇帝朱载垕下诏封鞑靼首领为顺义王,促成明朝与鞑靼的封贡通市的和议。”

“双方又约定岁贡的马匹数量和交换的物品,定时定点进行贸易,比如在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开办马市。”

“隆庆和议后边境贸易扩大为官市、私市、民市,大市、月市、小市等共存的局面。”

“以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为交易主体的民市,已远远超出官办马市的规模并逐渐取代官市。”

“民市所经营的品种也从富家的奢侈品转向普通百姓的日用品,边境线内外的商民随时可以入市买卖,此举使得明朝边疆稳定以及边境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

“张居正在隆庆年间的军事改革通过整饬边防、加强战守、封贡通市等方式促进明朝边境的稳定。”

“同时促进蒙汉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此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和财政危机得以解救。”

“保障边界安定的同时,军事改革也保障了改革的整体环境。”

“在改变边防废弛、边患日深状况的基础上,军事改革措施成为社会改革的突破口,为后来万历年间的政治和经济方面改革奠定了基础,也积累了经验。”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更加强了军务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督促边境官员,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李世民:这个张居正确实是个大才,能让边境二三十年没有发生战争,足以说明张居正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极为成功。如此优秀的人才,不是朕的臣子,是我大唐万千臣民的损失。

张居正在军事上面一系列的改革,让他极为惊叹的同时,也大感可惜这样的人才不能为他所用。

他深深的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天下人都知道他最喜欢人才,尤其是像张居正这样绝顶优秀的人才。

要是张居正可以来他们大唐,他都不敢想象大唐会发展到何等高度,肯定可以远超原先历史中的盛世大唐。

此时此刻,他真希望主播可以把张居正传送到他的大唐。

他记得很清楚,张居正死后的结局很悲惨,好像是被万历皇帝挖坟掘尸了。

既然万历皇帝不珍惜人才,他倒是很乐意接纳张居正这样优秀的大才。

只是有些可惜,他也知道主播做不到这一点。

“前面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只是其次,张居正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改革。”

“张居正之所以改革,主要也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所以经济改革是重中之重。”

“张居正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有三点,分别是清查土地,兴修水利,一条鞭法。”

“首先就是清查土地,嘉靖时期,边疆军费消耗巨大,地主阶级又奢侈浪费,造成明朝多年来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的局面。”

“张居正在整顿财政方面,大力贯彻量入为出、节省开支的原则,对缓解财政危机有一定作用。”

“但是节流只是一种补救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还要开源。”

“万历五年,张居正在政治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

“万历六年,张居正命令由户部尚书张学颜亲自主持重新丈量全国田亩,清丈各府州县所有的庄田、民田、职田、屯田、荡地、牧地等一切生产用地。”

“并按照实际田亩分上、中、下三等纳税,对于欺骗隐瞒的官员从严惩办。”

“农民既为逃避赋税而投献,就由受献者承担赋税,清丈查出隐占的土地一律补交税款。”

“在万历六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

“到万历八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万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致使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

“万历九年,张居正又规定只要是功臣之家,除去赏赐公田以外的田土尽数报官,与庶民一样纳粮。”

各朝古人闻言,无不暗自震惊,啧啧称奇。

清丈土地的政策实施下去,居然清查出了三百万顷的增加土地。

如此庞大的数字,令各朝的统治者心思活跃起来。

他们的朝代有地主阶级隐瞒土地,这个他们是知道的。

他们之所以没有理会这事,是有自己的考虑。

一来想着隐瞒的土地也不多,增加不了多少赋税。

二来则是清查隐瞒的土地,必然会引得地主阶级反对。

所以这事也就没当回事,不了了之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可如今听到张居正清丈土地查出来三百万顷的隐瞒土地,这就让他们不淡定了,一个个若有所思。

如今看来,他们小看了地主阶级隐瞒的土地,很有可能也有几百万顷。

要是数量如此庞大的话,那他们就不能坐视不管了。

这一刻,已经有不少各朝的皇帝在思考着清丈土地的政策,想着在自己朝代也实施一下。

各朝的老百姓大骂这些黑心的地主阶级,隐瞒这么多土地。

他们非常清楚,地主阶级隐瞒土地,最终朝廷就会加重老百姓的赋税负担。

他们希望当今皇上也可以下令在全国清查土地,这样一来,也可以减轻他们老百姓的赋税重担。

“张居正在调整经济政策的同时,还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

“明朝的财赋供应地主要在江南,南粮北运,以漕运最方便。”

“万历初年,由于黄河溃决,运道堵塞,给漕运带来了很大困难。”

“虽然曾经恢复过海运,但以失败告终,使得运河又成为必治之道。”

“隆庆年间漕运受阻,海运又不安全,首辅高拱主张开凿河道代替漕运。”

“张居正委派工科给事中胡玉吾去山东实地勘察,发现水源不足而作罢。”

“由于黄河水长期泛滥,水势分流,黄河故道泥沙沉积,尤其是入海口,水流不畅。”

“因此,黄河入海问题,成为最关切的问题。”

“张居正转而采用筑堤束水,以水冲沙的合流法以疏通河道,他委任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

“张居正支持潘季驯摒弃传统的分流旧方案,采取漕运与民生兼顾的治水方针。”

“运用以水攻沙的办法,疏浚黄河。”

“三年筑堤三百多里,塞决口一百三十多处。”

“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利用奔腾的河水,全力冲沙入海,使漕运畅通,同时还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

“潘季训的治河办法,对其后数百年都具有深刻影响。”

万历年间,黄河周边的老百姓对张居正无不感恩戴德。

他们老百姓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是张首辅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才让以往的黄河泛滥成为过去。

要知道,之前黄河泛滥的时候,他们深受其害。

不仅农田被淹没,就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但好在张首辅修筑提坝,疏通黄河,让黄河不再泛滥,他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除此之外,由于黄河得到治理,之前大面积荒弃的土地也变成了良田。

朝廷把这些良田分配给周边的老百姓,让不少老百姓受益。

因此,张首辅是他们老百姓的大恩人,让他们的日子比以前更好了。

他们听说有很多人反对张首辅的改革,但不管别人反对张首辅的改革,他们作为张首辅政策的受益者,自然是大力支持张首辅的。

“万历四年,张居正先在湖广地区试行示范一条鞭法,一年后得到多数人的称道再推向北方。”

“万历九年,张居正开始改革徭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项合为一种,将力役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统一征收。”

“除漕粮外都可改折银两,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

“同时简化征收的手续,减去由地方官吏征收的中间层次。”

“一条鞭法虽然同样由民众承担,但以银代役致使民众可以选择自由支配人身。”

“同时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推动货币流通的范围扩大,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李世民:一条鞭法的制定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提高了明朝的运行效率,从制度上对于贪污腐败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或许朕也可以在大唐弄一个类似的政策。

他们大唐老百姓缴纳的赋税是以实物为主,比如像粮食,布匹等等。

而张居正实施的一条鞭法对于生产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老百姓以银代役,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徭役负担。

一条鞭法的优势非常明显,他非常心动,也想颁布大唐版的一条鞭法。

不过他目前还不能下定决心,还需要仔细思考一条鞭法的利弊。

一条鞭法虽说能够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但他担心一个弄不好,也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一条鞭法由朝廷规定赋税征收采取征银形式,老百姓必须把手中的粮食换成银子。

这只有通过和商人交易才能完成,在这一环节老百姓恐怕会遭受到商人的剥削,被逼着贱卖手中的粮食。

所以他还要好好想想其中的厉害,制定出更合理的一条鞭法,避免利民政策变成害民政策。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