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公务员制度(2 / 2)

陛下大力发展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而他也正是通过科举考试得到了陛下的重用。

一九二.三.一二七.一五

“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通言路,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提出谏言和冤屈,开放朝堂的登闻鼓就是一条开通言路的措施。”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但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被举荐的人才只会对各地的官员感恩戴德,会认为是各地官员给了他们飞黄腾达的机会,而不会感激朝廷对人才的重用。

严重一些的话,很可能就如前朝隋炀帝杨广一般,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但现在不一样了,武则天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众多名臣,这让他看到了人才选拔的好办法。

李治心里很不是滋味,户口增加了近一倍,这对他而言是一个打击。

后面随着清朝灭亡,科举制度也彻底走向终结,迎来了全新的科学人才培养制度,直到如今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皇帝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这个时候就显得谏臣的重要性。

朱棣:武则天开创的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对后来的朝代影响深远,哪怕是朕的大明也一直沿用,从这一方面说,武则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那就是各地官员对举荐人才拥有很大的操纵权力,这里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乱象。

因此严格说起来,陛下对他恩重如山,有再造之恩。

他们唯一关心的一点,就是当朝皇帝是不是对老百姓好,有没有让他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到了媚娘统治的时期,老百姓户口却增加到615万户。

“所以在武则天执政的年代中,始终有一批文似狄仁杰,武如娄师德的能臣良将为其效力,这些人才有力地维护着武则天政权的稳固。”

但武则天的科举考试制度,却让他眼前一亮。

想到这里,他不禁看向端坐于案台前的魏征。

“同时武则天鼓励逃亡户还乡开垦定居,同时几次下令解放奴婢,放回土地。”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

刘彻:还别说,武则天虽然是一介女流,但不得不说她在人才选拔这方面还是很成功的,朕倒是可以借鉴一下。

雍正:朕对后世的官员选拔比较感兴趣,不知道主播可否详细说一说。

狄仁杰:陛下在重用人才这方面确实没话说,我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全仰仗陛下的提拔重用。

虽说魏征很多时候挺烦的,他恨不得堵住魏征的嘴,但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魏征这面镜子,他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过错。

但他也知道,很多皇帝做不到这一点,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是听不进臣子的谏言。

至于已经有了科举制度的朝代,例如隋朝,唐朝,宋朝,明朝等,他们除了想知道更加完善的科举制度,还有对后世的公务员制度同样兴趣浓厚。

“主播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女皇的执政措施,想必大家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女皇的是非功过。”

“此外武则天还命令铸造了意见箱,分为四个面,用于收集人们对朝政的赞颂、批评、冤屈和军事机密等方面的意见。”

“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武则天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对能干的臣子和贤才有着爱惜和欣赏之情。”

还没有施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比如大秦,大汉,三国等,则对科举制度很感兴趣。

赵匡胤:不说其他的,武则天执政期间严重打击了门阀的嚣张气焰,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朱元璋:科举制度发展到咱的大明,已经很完善了,咱更想知道后世官府是怎么选拔人才的,要是可以从中有所启发,那就最好不过了。

现在主播说到武则天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了一大批的名臣,这让他格外感兴趣,迫切想要知道科举考试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毕竟一个王朝想要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没有办法,除了察举制,也没有其他好的人才制度。

但目前他们大汉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是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大汉各个地区的官员选出当地的人才推荐给朝廷。

虽说他后来发动神龙政变,看似对不起陛下的栽培,但他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广开言路对于朝堂政治清明具有莫大的积极作用,他是能做到这一点。

他的大汉急需要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武则天的用人之道不仅在她自己的朝廷中得到体现,后来的大臣们也对她的用人方略表示认可。”

“女皇的执政措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主播一一为大家介绍。“

长此以往,就会使得朝廷的官员基本全都是士族出身,使得士族集团越做越大,严重影响朝廷的决策。

大唐在他的统治下,户口也才380万户。

他作为大汉的皇帝,自然清楚察举制的缺陷。

他们老百姓不在乎谁当皇帝,更不在乎是男人还是女人来当皇帝。

“还通过设立官员自荐制度和发展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许多名臣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重用的,如狄仁杰、姚崇、宋塌、张柬之等。”

老百姓数量的显著提升,足可以看出媚娘的执政能力比他强多了,这多少让他有些挂不住面子。

不过一想到媚娘最后以皇后身份和他合葬在一起,媚娘现在所做的也算是帮他治理大唐江山,他就释怀了。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