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大清崛起(2 / 2)

崇祯:既然已经知道了历史的走向,那朕现在就不可能犯两线作战的错误。

现如今农民起义的威胁尚不明显,主要的威胁就是关外的后金。

在不知道历史之前,他也没有把后金当回事,主要根本就没有想过大明会灭亡在后金手里。

所以对于后金,大明采取的策略是以防御为主,只是时不时出城攻击后金。

比拼综合力量,大明的力量远在后金之上,只要慢慢僵持下去,迟早会把后金拖垮。

只是不知道后来局势越来越恶化,国内大规模农民起义,使得大明要两头作战,最终大明的力量一步步被蚕食。

但是现在,他已经知道了历史,那对后金的策略就要转变。

趁着时间尚早,农民起义还没有出现势头,派遣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三人领兵五十万,直捣后金老巢。

在大明举国之力的打击下,他就不相信后金还能存活。

“后金到皇太极统治时期,皇太极励精图治,且优待汉族降官,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政策,逐步瓦解了明军军心。”

“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清。”

“为了应对大明内部的农民军,崇祯指派洪承畴围剿农民军。”

“在洪承畴的率领下,即将要把农民起义军彻底剿灭干净的时候,清军突然向明军发起进攻,连连告捷,甚至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全,崇祯只好从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前线抽调出大量的军队返回保卫京师。”

“由于皇太极的配合,农民军得以喘息的机会,再次做大做强。”

“清军撤退后,崇祯再次调集兵力围剿农民军,眼看着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将要被明军打得溃不成军的时候,清军再向明朝发起了进攻,这又给了农民起义军带来了转机。”

皇太极:朕虽然不是汉人,但熟读汉家典籍,还是知道围魏救赵的道理。

以他们大清的国力,在辽东站稳脚跟就已经是极限了。

他们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战胜大明,还需要不停的削弱大明的力量。

而大明国内爆发的农民军起义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大清和农民军有共同的敌人,属于天然的盟友。

大明国内肆虐的农民军可以极大的削弱大明的实力,他们大清自然不可能坐看农民军被明军剿灭。

大清和农民军两者的关系就是唇亡齿寒,在他们大清的实力足够强大之前,还需要农民军牵制大明。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坐看农民军和明军打得你死我活,在农民军快撑不住的时候,他再出来围魏救赵,帮助农民军获得喘息的机会。

“1640年,皇太极为打通关宁锦防线,发动了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会战,称为松锦之战。”

“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崇祯只能放下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暂且不管,集中了几乎全部明朝军队共十三万人,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援救锦州。”

“松锦之战历时两年,最终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明朝多年的精锐主力部队损失殆尽,钱粮损失无数,这几乎掏空了明朝的家底。”

“战后,明朝关外铁骑损失殆尽,只剩下吴三桂退守孤城宁远。”

“1644年,吴三桂献关降清使清军成功进占北京。”

“随后清廷又发动一系列战争,平定了大顺、南明等政权,最终彻底取代大明帝国。”

吴三桂:当年要不是李自成迫害本王的家人,本王也不会引清军入关。

已经是大清平西王的吴三桂回想起当初投降清军的那一幕,还仿佛历历在目。

当年京城被李自成攻破,而他的父亲被李自成施加酷刑,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副将刘宗敏强行霸占。

一怒之下,他打开关门,引清军入关,就是为了给家人报仇。

除了为家人报仇这个原因,他除了投降清军,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崇祯上吊自杀,意味着大明正式灭亡。

在这种困境下,他面临艰难的选择,投降李自成,投降清军,自立为王。

而他和李自成有生死大仇,不可能投降李自成。

至于自立为王,也不现实,他的实力比不上李自成和清军。

要是自立为王的话,他正好处于中原和东北关外之间的战略要地,势必会遭受李自成和清军的联合攻击。

而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就是清军,所以投降清军是他最好的出路。

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他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不仅剿灭了李自成报仇雪恨,还成为平西王保住了荣华富贵。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