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宋真宗赵恒(大章)(2 / 2)

北宋。

看到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赵匡胤整个人呆在原地,如遭雷击。

此刻他心头大乱,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赵恒是弟弟赵光义的儿子,现在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这岂不是说第二位皇帝是赵光义吗?

他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不,这一定不可能,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他自己有儿子,怎么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呢!

后面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初,他确实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想法。

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局势不稳定,为了宋朝大局考虑,他不得不把赵光义选为大宋的继承者。

在大宋建国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短短五十年就换了20个皇帝。

皇帝之所以换这么勤,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接班人要么太小,要么太弱,导致皇位被夺,改朝换代。

而他的大宋刚刚建立,不管是外部局势,还是内部局势,都不安稳。

为了找一个有能力,镇得住场子的接班人,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人。

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年纪小,一个能力不足。

所以为了国家大局考虑,避免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在赵宋身上,他把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的赵光义选为接班人,这样的局面只是建国初期迫于无奈的结果。

但是,随着大宋江山越来越稳固,当他已经能完全坐稳江山,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禁军将领可能造成的威胁,江山已经安安稳稳,不会轻易失去的时候,他的心思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既然江山已经如此稳定了,那么就不需要赵光义了,就算把江山传给儿子也没什么问题,不会出现大的动乱。

除了大宋江山稳定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让他想要改换接班人。

那就是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肆培植势力,每次出行前呼后拥,那场面比他出行都不遑多让。

所以,他不想再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放心。

为了把皇位顺利传给儿子,他做了两方面的安排。

一是慢慢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另一个就是慢慢培养儿子。

削弱赵光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毕竟赵光义跟着他打下这片江山,在军中还是有一些威望的。

而且之前把赵光义选做接班人时,就把开封府尹的位置给了赵光义。

大宋的都城就是开封,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就相当于储君的待遇。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这么多年,已经培植了不少属于自己的势力。

因此,此时的赵光义已经慢慢做大,需要花费时间一步一步削弱。

当时按照他的预想,最终是完全可以把皇位安安稳稳的交到儿子手中。

可现在后世人告诉他,赵光义成了大宋第二位皇帝。

看来后面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才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难不成是赵光义学李世民弑兄吗?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

毕竟除了赵光义造反,他实在想不到皇位怎么到了赵光义的手里。

此刻他的心中思绪万千,迅速思考对策。

赵光义肯定是要除掉的,他要把皇位顺顺利利传给自己的儿子。

不过赵光义已经做大,想要除掉还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但他不着急,既然已经知道赵光义造反,只要多加提防,再慢慢对付就行。

他还是非常有自信可以除掉赵光义的。

直到这个时候,他总算明白过来,为什么大宋后面的皇帝那么窝囊,一点都不像他。

原来都是赵光义的种,怪不得没有他一丁点的勇猛。

看到大宋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窝囊,更加坚定了他要除掉赵光义的决心。

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想被窝囊废糟蹋成这样。

宋真宗赵恒:朕就知道会这样,如果铺天盖地的一片骂声。

在天幕说到泰山封禅的六位帝王时,他就已经预料到后世人又要嘲讽自己,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反正他已经看出来了,后世人只要说到大宋,就少不了对他的辱骂讽刺。

此刻他的心很累,深深的叹了口气,后世人根本就不懂他。

大宋和辽国长达25年的战争,让大宋多少将士死去,给大宋带来了多么沉重的灾难。

他也是为了大宋的和平稳定才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的。

他为了大宋百姓和平安宁,和辽国结为兄弟之国怎么了?后世人至于这么辱骂他吗?

他不过每年给辽国一些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这么好的买卖为什么不做?

和每年与辽国大战所花费的军费相比,这些金银简直不值一提。

花费不足军费百分之一的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他如此大的功绩去泰山封禅理所应当。

事实证明,签订檀渊之盟后,大宋和辽国就再也没有打仗了。

他给大宋带来和平,给天下百姓带来安宁,难道不好吗?

就因为他签订檀渊之盟,没有和辽国硬刚,后世人就对他大加嘲讽,他对此非常不满。

在他看来,后世人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痛。

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他大宋的好男儿死再多不心疼是吧!

他相信要是把那些嘲讽他签订檀渊之盟的后世人拉去和辽国打仗,保证那些后世人跪求他去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

他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他大宋的百姓都没有抱怨,哪里轮得到后世人多加指责。

想到这里,他已经可以心如止水的面对后世人的嘲讽。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