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重制礼乐(2 / 2)

而且,刘若愚还按皇帝的嘱咐,向他道:

“先生这些年来,应该写了不少文章。”

“陛下有意将先生的文章辑录,编为一套文集。”

“这份文集中的内容,陛下丝毫不改。”

“先生若想把奏疏全文发出去,可以放在文集里。”

这个承诺,让刘宗周最终叹了口气,向着皇宫方向拱手道:

“陛下深谋远虑,臣刘宗周受教。”

“只是希望下次这样做时,要提前告知一下。”

“不能像这次的报纸,让臣措手不及。”

心中还有一些不满,却决定接受这件事。

毕竟对他来说,为大明重制礼乐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细枝末节,暂且都能放弃。

他在内心之中,认为只要能把人教化好,军事财政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终于解释清楚这件事,刘若愚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又堆笑道:

“先生的文章,还请快些呈上去。”

“陛下有意摘选一些内容,尽快发行出来。”

“放心,这本选集发行前,一定会让先生过目。”

“先生认为不妥的,都能自行删改。”

刘宗周这才放下心,同意了选集发行。经过这次事件,他已经对所谓的摘选有些怕了。如果皇帝还想通过删减改变文章原意,他一定不会同意,不会放任选集发行。

好在选集的最终定稿权在他,所以刘宗周点头道:

“陛下隆恩,臣铭感五内。”

“只是印书的费用……”

有些难以启齿。

毕竟他的贫寒是人所周知的,即使担任了佥都御史,靠俸禄也支撑不起自费出版的费用。而让他像那些去建阳出差的官员一样,利用职务之便逼着书坊服徭役印书,他又不愿去做。

所以这件事情,让他有些为难。

刘若愚对出版业的改变有所了解,这时急忙说道:

“刘先生放心,这件事不会让您费心。”

“陛下前段时间命人制定了版权法,规定所有版权所有者都能合法牟利。”

“刘先生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会获得稿费。”

“刘先生的图书,被出版社看上后,能拿到版税分成。”

“只有没被出版社看上的图书,才需要自费出版。”

又提了一下明智报业园的事情,说道:

“陛下在明智坊草场那边,建了一个报业园,还建了明智印刷工坊和明智出版社,同时发行图书。”

“先生的选集和文集,就是被明智出版社看上了,会由出版社出版,以后拿版税分成。”

解释了一下版税、版权、稿费的问题,刘宗周听得头昏脑涨,对这些新东西一时没弄明白。

只是知道了一件事,就是他的书和文章不用花钱出版,反而能获得收益。

这没有让他高兴,反而有些警惕,询问道:

“是所有人都这样,还是只有我这样?”

“有没有书商,用这样的方法行贿?”

刘若愚答不上来这个,只能道:

“先生是都察院佥都御史,这件事只能靠先生去监察了。”

“稿费和版税是一定会实行的,是尊重人们创作过程中的辛苦,让他们获得收益。”

“如何避免书商用这个办法行贿,请先生想办法限制。”

刘宗周缓缓点头,觉得这是一个大课题。他这个佥都御史,要在这件事情上提前定下制度,以便防微杜渐。

刘若愚在把这些事情都办好后,以回去复命为由,离开刘宗周宅第。

出了大门之后,他顿时长出口气,知道自己把皇帝交待的事情都办成了。刘宗周承认了《致君尧舜疏》,不会在这件事上闹起来。

这让他高兴的同时,又想起了一句话,那就是“君子可欺之以方”。刘宗周这个君子,被他糊弄了过去。

换成其他的人,为了不担上阿谀皇帝的名声,可不会这么好说话,承认那篇文章。

就连刘宗周的弟子黄宗羲,在刘若愚离开后,也觉得老师有些迂。不应该因为那番话,就承认《致君尧舜疏》:

“这篇文章里面多是奉承之词,把建议、指责全都删去了。”

“传到其他官员那里,他们会如何看待老师?”

“老师这个佥都御史,应该如何当下去?”

大明的言官,以指责皇帝为荣。如果皇帝恼羞成怒赐下廷杖,对他们更是无尚荣光。甚至有官员把挨廷杖时掉下来的烂肉做成腊肉,作为家族传承。

这样一个风气下,刘宗周作为佥都御史,发表了这样一篇阿谀皇帝的文章。其他御史知道了会怎样看待他,他这个佥都御史在都察院还有什么威信?

所以黄宗羲认为,不该承认这篇文章,应该把原文传出去。

刘宗周听了之后,却是深为叹息,说道:

“君臣之间如此,这就是我要重制礼乐的原因啊!”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这才是正确的道理啊!”

“怎么做臣子的,就想着去挑皇帝的错处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皇帝是君,但同样也是人。”

“全天下的官员都去挑皇帝的错处,让皇帝如何做为?”

叹息着摇了摇头,让黄宗羲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自己找来《礼记》,思索明日的讲课。(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