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舆论监督权(2 / 2)

“每个报刊亭负责一片区域,给报童、邮递员等分发报纸。”

“这个报刊亭,由舆情司和卫尉署合建,不得私自设立。”

这是从销售渠道上,控制京城报业。

其它地方的情况暂时不好说,但是京城报纸的销售,朱由检决定掌控起来。

只要掌握住这点,就掌握了各个报房的命脉。让他们对锦衣卫的审查,不敢阳奉阴违——

如果被锦衣卫察觉,会从销售上压制他们。如果有某些报纸绕过审查刊发新闻,报刊亭能够及时收缴处理。

可以说,这个销售体系在朱由检心里更重要,认为能让自己更长久地控制舆论。

任何人想要绕过,都会受锦衣卫打击。卫尉署作为锦衣卫的一部分,同样也会出力。

这个规定,让很多报房的人不明所以。因为现在的报刊行业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没有很多报童沿街贩卖、也没有人固定订报。

所以他们只能怀着疑惑接受这一条,以后将自家的报纸,分发给报刊亭售卖。

同时,这个规定也解决了一些人对报房集中后的担心,每个坊都至少有一个报刊亭,能够把他们的报纸,向京城各个地方售卖。

见到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疑问,方弘瓒继续提出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条款:

“报业是公共服务行业,从事报刊行业的报房报社等机构,被定性为公共机构。”

“所有的公共机构,因为涉嫌公共利益,要受朝廷和民众监督,保证它的独立性,确保立场中立、为公共利益服务。”

“出于公共安全需要,锦衣卫有权对公共机构进行调查,无需另外授权。”

“在公共机构从业的人员同理,尤其是作家、撰稿人等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要接受锦衣卫监督。”

这是朱由检又套上的一条锁链,用锦衣卫监督调查报刊行业和从业人员,让他们无法脱离控制。

这个要求一出,各报房的人顿时面面相觑,有些人觉得无法接受,已经有退出报业的心思——

被锦衣卫一直监督着,还有可能被调查,他们如何会愿意?

还是张大,此时提出疑问道:

“监督调查什么?”

“总不能什么都查吧?”

方弘瓒笑着说道:

“首先是开支方面,公共机构和公众人物的开支必须公开,每年在报纸上刊登。”

“允许接受捐赠,但捐赠收入不能超过收入占比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不能和境外人员、宗教人士等人员有关。”

“其次是对消息来源的追究,所有的消息都必须有来源,要有实名提供者,方便出问题后调查。没有确切来源、未经验证的消息不准刊登。”

“如果发布假消息,尤其是传播五百次以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会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诽谤诬陷他人、发布虚假市场信息等,都会被追究责任。”

“其它规定会后续追加,只要你们守法,锦衣卫不会闲着没事调查你们。”

这个解释,并没有让在场的人放宽心。毕竟锦衣卫的监督调查权力,就像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剑,让他们怎么放宽心?

但是方弘瓒接下来说的事情,让他们完全放下了忧虑,大力拥护皇帝:

“给你们这么多限制,主要是陛下把一项权力,授权给了你们。”

“以后报刊行业,拥有舆论监督权。可以向朝廷机构和官吏提出批评建议,甚至进行检举。”

“为了防止你们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所以严格要求,防止监督权滥用。”

“在此本官要告诫你们,对朝廷机构和官吏的要求,你们同样要遵守,甚至要更严格。否则被你们批评的人,会反过来批评你们。锦衣卫对你们的保护,不是方方面面。”

对方弘瓒的告诫,众人根本就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报刊行业竟然拥有舆论监督权。

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像御史一样,拥有监督官员和衙门的权力?

以后得报刊从业者,就是民间御史?

想到这四个字,各报房的人就一震兴奋,实在想不到自己一个平民百姓,竟然能拥有监察御史的权力。

虽然这个权力相比真正的御史很小,但是能监督衙门的老爷,让他们怎么不兴奋?

甚至,谢长镇等行业老手,更是认识到报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即将到来——

那些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怀才不遇、喜欢对各种事情发表看法的文人,会蜂拥入报业。

他们会写出一篇篇文章,让报纸不会缺稿件。购买报纸的人也会迅速增多,是现在的十倍、百倍。

还有人关心锦衣卫的保护,询问道:

“锦衣卫的保护,是让我们在揭发检举时,不受打击报复吗?”

方弘瓒肯定地道:

“只要有理有据,而且是实名检举,锦衣卫保护你们不受打击报复。”

“如果要查看朝廷资料,也可以由锦衣卫人员陪同,查看非涉密内容。”

“如果你们在调查相关事件时,感觉受到威胁,可以向锦衣卫和卫尉署求助,接受相关保护。”

“要记住,你们是锦衣卫罩着的,不用管其它衙门。”

“朝廷机构和官吏犯了错,你们尽管检举。如果犯下罪行,卫尉署会立案。”

这让各报房的人更加兴奋,更觉得自己是民间御史。

此时此刻,他们再没有对各项规定的抱怨,而是真正认识到,锦衣卫的那些要求,是在保护他们。

否则有报房接受捐赠、罔顾事实说话,会损坏整个报业的形象,被官员要求取消舆论监督权。

为了保住这个权力,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让朝廷的官吏,有借题发挥的机会。

可以说,这个权力就是报刊行业立身的依仗,谁敢破坏这一点,就是和整个报业为敌。

朱由检通过授予舆论监督权,真正收服了京城报业的人心。

而他也会收获一批受他指挥、自带干粮的“民间御史”,对大明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约束官员行为。

甚至,一些他看不惯的事情,也可以发表在报纸上,让报纸造出舆论,然后要求整改。

这样他就不需要在小事上都亲自下场、事无巨细地安排了。

整个大明的官场环境,都会随之改变。(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