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招标和选官(2 / 2)

作为皇帝的心腹,杨景辰当然不能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违逆皇帝心意,按皇帝的意思,更改了钱嘉徵的任命。

又询问皇帝对其他人的任命,是否还有意见。

朱由检对这些人根本不熟悉,哪有什么意见。不过他因为京债的事情,知道进士任官需要花钱打点。想要获得好官职,就得花钱行贿。

为了杜绝这种行为,朱由检道:

“职位任命的事情,以后要按照成绩来,尊重个人意愿。”

“朕的想法是,把这些空缺的职位公布,让有资格任职的挑选。”

“成绩排在前面的先挑选,排在后面的后挑选。”

“让他们自己挑选能任职的官职,填写个人意愿。”

闻言瞪大眼睛,杨景辰实在想不到,皇帝竟然要这么做。

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事情,不知会不会出问题。

所以他出于稳妥考虑,委婉阻止道:

“朝廷官职繁多,很多人无法分辨,任职时还有回避等制度。”

“而且明法科和明算科的混杂,还是两次考试,难以确定高低。”

朱由检不理这些理由,说道:

“他们分辨不清,你们就不会分辨吗?”

“按照京官外官划分,再分好繁缺、简缺。”

“另外,再把陕西、西南还有九边等地定为边缺,可以加一级外放。”

“那些人看到官职的分类和要求,自然知道该如何选。”

然后对于成绩高低,他说道:

“按照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排列,两次皆上榜的在前,名次相加数字小者先选,数字大者后选。”

“单次上榜者同样,如果名次相同,第二次模拟考试的先选。”

“明法科和明算科名次相同的,明法科先选。”

“把这个任职名单作废,公布空缺官职,把有资格任官的排列顺序,让他们三日后选官。”

这么清楚的交待,杨景辰再也没有劝阻理由,只能按皇帝的要求办。

同时在心中安慰自己,这些九品官职任命出了问题也不大,不用过多操心。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为了让这件事情形成制度,皇帝让他写奏疏,把之前所说的选官方式,定为新官选任办法。

这让杨景辰心中一震,知道皇帝的用意不在这次官员任命,而是看上了新科进士。只要这个选官法办得好,皇帝就会在任命进士时推行。

他这个写奏疏的人,就要负责推广新的选官方法:

『这是要改变掣签法,应该如何是好?』

心中想着这件事,杨景辰思索这个选官方法对吏部的影响。

相比掣签法,这种按个人志愿的选官办法,无疑让吏部职权更小。吏部以后就无法掌握这些官员任命,只有放出空缺职位的权力。

这样一来,谁还愿意贿赂吏部官员、让他们安排好职位。吏部官员的额外收入会锐减,远远不如以前。

但是对新官员来说,那就是一大利好了。他们不用花钱,就能选想当的职位。

所以,他们中会有很多人会支持志愿选官法,减少打点花费。

如果心仪的职位被成绩更好的人选走,这些人也会甘心——

都是按照成绩,自己考得不好,就只能看着好官职被前面的人抢走。

他们会更注重成绩,以便在前面选官。

这么一想,殿试的重要性,似乎也升了起来。

以前的殿试除了确定一甲、二甲、三甲外,似乎没多大用处,考生更注重的是进入翰林院,对一甲之外的名次不太在意。

如今有了按名次选官的方法,他们对殿试成绩,就会更上心了。

心里琢磨着这件事,杨景辰回去之后,按皇帝的意思写了一封奏疏:请求在第一次任官时,按个人意愿选任。

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让一些人认识到,皇帝想改变掣签法。

这对选官任官来说,是极大的改变,很多保守的人,都不愿发生变化。掣签法被人抨击却一直实行的原因,同样也在这里。

不过,如今杨景辰提出了更好的方法,而且只改变新官选任方法,很多人觉得可以试试,效果不好再变回去。

所以这个办法,最终获得通过。先在这次选官上实行,效果好再用于新科进士选官。

钱嘉徵等模拟考试的优胜者,成为第一批试验品。

“还能自己选官?”

“朝廷什么时候这么通情达理了?”

得到消息的王璘,有些惊讶地道。

这次模拟考试,他没能继续名列前百。但是在上一次模拟考试取得前百的人,他还是有当官机会的。

对此,他心中一直在犹豫。一边觉得这样当官没前途、一边又对自己回乡后是否能中举,实在没有信心。

在这种纠结的心理下,他打算看看朝廷给自己任命什么官职,然后进行决断。

没想到却得到朝廷改变任官方法,这次按名次先后志愿选官。

如此一来,王璘就有了自己选择官职的机会,让他对直接任官更加动心:

“我在上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不错,能够排在中游。”

“所以这次选官,我不会最后再选。”

“应该能挑个不错的职位,而且能让我发挥。”

“要是能找个可以立功的官职,那就再好不过了!”(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