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第二次模拟考试(2 / 2)

今年因为新皇登极,要多录用些人才,还增加了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试。那些心急的举人,提前些时日进京,此时京城之中,云集了许多举人。

这些人在听到模拟考试的消息后,大多报名参加。想要熟悉考试,甚至捞一个做官机会。

再加上太学生的参加,这次模拟考试的人数,丝毫不亚于正式考试。取得前百名的难度,也丝毫不亚于考取进士。

这个局面,让一些人望而生惧。也有一些人欢欣鼓舞,认为有了和进士较量的机会。

已经被特赐元士出身、并且在十二月的明法科模拟考试取得前百,可以直接任官的钱嘉徵,就是其中一员:

“在这样的考试中取得前百,将来做官任职,还会有人非议吗?”

“我等虽然不是进士,才学却不亚于他们!”

满心和那些举人较量,显示自己的才学。

要让那些人认识到,自己不是才学不如他们,只是没参加会试的资格,所以无缘进士。

王璘却是苦笑,说道:

“钱兄信心十足,愚兄却不行了。”

“上次我侥幸获得明算科前百,这次就不一定了。”

“天下英才这么多,我们这点先发优势,也算不上什么啊!”

靠着首先得知消息的优势,王璘对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试都有准备,甚至取得了明算科前百。

但是如今参加考试的人员增加,他就没有信心了。上次只有太学生和在京举人,他都只面前进入明算科前百,这次就更难了。

这让他的心里,对自己将来是否能考取进士产生怀疑。连明法科和明算科都这么难,即使他考取举人,又有多大机会考取进士呢?

所以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入仕了想法。打算凭上次的明算科前百,获得任官资格。

只是,一次进入前百,只能以从九品入仕。这让他的心里,又实在有些不甘:

『以从九品入仕,非进士磨勘期又是六年,再过三十六年,才能达到状元的从六品。』

『升得实在是太慢了,没有前程可言。』

『还不如转任武官,磨勘期是五年。』

产生这个想法,不能说王璘没受到京城变化的影响。

在卫尉署接连几个大动作,成功在京城树立威信后,很多人对卫尉署有了印象,想要在里面任职。

王璘就是其中一员,认为卫尉署新立,有很多升官的机会。他这个文士进去,能发挥的地方很多。只要能立下功劳,就能获得升迁。

即使没立下功劳,五年的磨勘期也比六年更短。将来致仕的时候,能有个更高的品级。

唯一让他顾虑的是,卫尉署里面是武官。当今天下是文贵武贱,完全不按品级。

这让他对加入卫尉署又有点犹豫,不知要不要这样选。

在这种纠结的心理中,王璘、钱嘉徵等人迎来了第二次模拟考试,进入顺天贡院,参加这次考试。

经过第一次模拟考试,这次考试又正规了许多,出的题目也更合理。在参考唐宋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

在朱由检的要求下,明法科考试题目有许多是客观题,有明确的答案。不懂律法条例的,不能胡写一气。

明算科考试更是如此,大部分题目都有正确答案。那些胡乱作答的,写了也没用处。

这让考试成绩,无疑更加客观。很多考生都认为这种考试很公正,更看个人实力。

明法科和明算科两科,开始受到认可。让一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有了投身想法。

朱由检在收到这些反馈后,心中暗暗点头,认为袁可立和郭允厚做得还不错,让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试立了起来。以后朝廷就能从两科获得人才,得到专业官员。

同时,他心里也想着把明法科和明算科设置得更客观点,参考后世实行百分制:

『百分制的成绩一目了然,相对更加公正。』

『就是大明的进士是按南北中三卷录取,如果录取的进士分数相差太大,可能会有争议。』

『实行百分制的条件,现在还不具备。』

同样一张考题,按南北中三卷录取。如果某一卷录取的分数很低,会让其它卷觉得不公平。

这是朱由检没有实行百分制的原因,认为条件不具备。除非他给南北中三卷出不同的题目,然后进行录取。

就像后世的高考,为了避免分数高低引起争议,统一的全国卷被采用的越来越少,很多省都有自己的试卷。

这样某一省录取分数高点、某一省录取分数低点,也能以试卷不同解释。

但是在会试上采取这种方法,无疑会引来争议。所以朱由检思考之后,决定现在先模糊着,以后再实行百分制。

总之,要加大明法科、明算科和进士科的区别,实行错位竞争。用更客观公平的考试办法,吸引人才投入。

这次模拟考试结束后,明法科、明算科的章程,被袁可立、郭允厚呈了上来。

刚刚进京不久、担任礼部尚书的温体仁,也呈上了会试章程,严格考场纪律。

朱由检批准之后,开始思索任命谁担任这次会试的主考官。

按照近些年约定俗成的规矩,主考官一般是内阁次辅担任。这样能避免首辅的权力过重、也能让次辅培植羽翼。

朱由检无意改动这个惯例,决定让次辅担任主考官。但是在谁是次辅上,现在却有争议。

如今的内阁有黄立极、施凤来、李国普、张瑞图、郑以伟、徐光启、韩爌、孙承宗八人。

韩爌起复之前,施凤来毫无疑问是次辅。但是韩爌起复之后,朱由检用加弼政大臣的方式,没有让他当首辅。而是和施凤来、李国普并列。

以韩爌的资历,无疑要排在施凤来前面。可以说他现在是次辅,应该担任主考官。

不过,朱由检对东林党怀着警惕,担心东林党在得到新鲜血液后,有可能死灰复燃、甚至整合士人。所以他内心之中,并不愿韩爌担任主考官,壮大东林党的实力。

思考之后,朱由检决定趁着韩爌没进京,任命施凤来担任主考官。再让袁可立、郭允厚担任副考官,负责明法科、明算科。

同时,他从翰林院选了一些老翰林,让他们担任阅卷官。避免太年轻的官员,利用会试培植羽翼。(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