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铅版技术的进步(1 / 1)

钱谦益来访的时候,王承恩正在安排第三期的版面。

现在的《京报》还称不上日报,采取的发行策略是从初一开始、隔日发行一期。

这样单数日发行,频率远胜从前。内容自然不能靠转载邸报,要自己采编新闻。

前两期因为刘宗周入京,靠着这位儒学大师的名望,《京报》上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注意力。许多读书人都不介意花上几文钱,看看这位儒学大师的文章或言论。

但是刘宗周不会天天有大新闻,《京报》也不能完全依赖他。在得知刘宗周准备在下一次经筵上讲乐后,王承恩已经决定,到时候再让他上头版。

第三期的头版,他原本准备的是会试的事情。因为二月十五日就是会试第三场。不参加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试的举子,在这一场之后就结束了考试。

如此一来,这些举子就有了闲情逸致,应该会买些报纸,作为等待放榜前的消遣。

针对他们,王承恩按照皇帝的指点准备了很多内容。比如科举回顾、会试前瞻、最有可能登科的举人盘点等等,想要吸引他们买报纸。

这些文稿,有的已经写好了,王承恩甚至让人刻了蜡版、浇铸出来铅版。

然而,皇帝的一个命令,就让他换了头版。

钱谦益修改后的《恒产论》,毫无疑问要作为第三期的头版。

这件事情,王承恩自然是支持的。

因为钱谦益在士林中的名气,毫不亚于刘宗周,甚至因为文名,知道的人还更多点。

他的文章,毫无疑问会吸引很多人观看。第三期的《京报》,不用担心没卖点。

所以他很快按皇帝的吩咐,把《恒产论》放在第一版,而且还安排人写解读的文章,方便普通人理解。

甚至,在仔细观看这篇文章后,王承恩还发觉里面有很多争议点。接下来必然有很多人,讨论这篇理论。

只要它的热度不下去,《京报》基本就不愁卖。甚至京报集团的其它报纸,也能趁机卖出去。

这让王承恩觉得,钱谦益真是福星。靠着他带起来的争论,就能让《京报》站稳脚跟。

所以,在钱谦益奉皇帝命令前来考察的时候,王承恩急忙迎接,态度极为亲切:

“钱先生,您这是来看报纸排版吗?”

“现在还没定下呢!”

又恭喜钱谦益,被解除了禁足不说,还重获皇帝任用。

显然,王承恩即使不知道钱谦益的任命,也猜到皇帝下令发表《恒产论》后,会继续用钱谦益。甚至要比以前,还要重用得多。

如此一来,钱谦益所谓的案子,自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以钱谦益的名望,还有他翰林院的经历,以后的前程大着呢。被朝臣廷推入阁,几乎是板上钉钉。

王承恩对这位准阁臣,当然不敢轻视,甚至十分尊重。

钱谦益对王承恩也很客气,知道眼前这位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监之一。宫里的府库、财政、产业,都是交给他掌印的内府监负责。甚至还听人说王承恩很可能近期入司礼监,直接兼任秉笔太监。

这个地位,就是通常说的内相,相比内阁大学士,权势不遑多让。

钱谦益之所以愿意和京报集团合办《大同报》,结交王承恩这个大太监,也是一大目的。

两人都有心结交,又有皇帝的命令,不用担心交结近侍官员的罪名,自然相谈甚欢。

在得知钱谦益的来意后,王承恩很快拍胸膛,承诺把《大同报》作为京报集团控股的报纸,相比《京城新闻报》等报纸的支持力度,还要高一个等级。

钱谦益对此十分满意,又去考察报纸的印刷,以便按皇帝的要求,写出支持理论。

此时,文思院内部的印刷研究工坊,吕祥正看着废弃的铅版皱眉。

这些铅版,是之前确定的版面。但是在《恒产论》出现后,要被挪动顺序。

里面的文章内容没有丝毫错误,就是因为版面调整,铅版就要废弃。

这个局面,让吕祥极为不甘。因为每一块铅版,都是文思院的工匠辛辛苦苦雕成蜡版、再用蜡版做成模具、浇铸而成的铅版。

如今一份报纸没有印刷,这些铅版就废了。之前辛辛苦苦的工作,都变成了无用功。文思院也要承受损失,付出多余成本。

所以他思索着,如何更方便地调整版面,而不是换个头版,所有铅版都要变。

作为蒯祥的崇拜者,吕祥同样擅长木工。所以他看着窗棂,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和文思院匠官讨论:

“能不能为版面做个框架,像窗棂一样分格,把需要印刷的文章做成小块铅版放进去?”

“只要这些铅版和框架能固定好,就能同样一次印刷一个版面,速度和以前一样快。”

“如果文章要调整版面,只需要把相应的铅版拿出来,放到另一个版面就行了。”

这种把一整个大版分成多个小版的做法,听起来很好理解,得到很多人同意。

尤其是刻蜡版的工匠,他们对此最赞同。

因为一次雕刻一整个蜡版,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只要出一点差错,就要整个版面重刻。

如今一个大版分成多个小版,即使雕刻时出了差错,也只需要重刻一个小版就行了。他们对这件事,自然极为欢迎。

所以这个思路,很快获得通过。虽然小版如何固定还有一些问题,但是一众匠官都觉得可以解决,不是什么难事。

更有人夸赞吕祥,说他是蒯祥在世,竟然这么快就想到了新办法,改进铅版技术。

这种马屁,专注工作的吕祥自然是不理的。他在听到雕刻工人提到只要雕刻出错、就要一下子重刻一版后,皱着眉头说道:

“雕刻出错,难道就只能废弃,没有补救方法吗?”

一个姓李的雕刻工匠说道:

“若是印小报,当然有补救方法。”

“可以补上蜡重刻,或者干脆不改。”

“留下一个错字,也算不上什么。”

“但是咱们的《京报》,印刷后是要拿给陛下观看的。”

“错字不改是不行,补上蜡也容易留下痕迹,看着有失体面。”

“所以补过几次效果不好后,就都全部重刻了。”

“现在一份报纸用的刻字工匠,可比以前多多了。”

“经常是几个人一起雕版,挑最好的一个做模具。”(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