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朱元璋的叮嘱(2 / 2)

挑完之后,苏闲倒是想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起来。

尽管大本堂内,对这格物院感兴趣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接下来如何去做,却是一头雾水,半点都摸不着头脑。

苏闲则还在考虑,怎么进行第一步。

赚钱的法子,他有很多,但怎么赚这第一笔,却至关重要。

“小公子,咱们都忙活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该干啥?”

眼下来到这里的工匠,苏闲数去,一二三四……只有六名。

这就是朱元璋给这格物院最基本的配置了。

将此地初步打理,大家现在,都是大眼瞪小眼起来。

目前的格物院说白了,就是一张白纸。

还能干什么,“先赚钱!”

苏闲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

“先买一些香菇、蘑菇,虾米之类的……”

大明目前的饭菜,能开菜馆的都号称各家都有各家的秘方,但苏闲也尝过,虽然好吃,但显然没到后世那么鲜美的程度。

百姓离不开衣食住行,话说自己此前怎么没想过这些事情呢?

眼看着这格物院要开业了,他倒是得花费一些心思。

为首的工匠叫吕善,闻言有些错愕,但也没多问,很快就吩咐人。

苏闲再写下了一些流程,“那些香菇买回来之后,就按照这个办法做……做好之后还是同样先放着。”

“至于这方子,一年内,我不希望在外面看见……”

苏闲提醒道,能被朱元璋派来的,显然都知道规矩,而他们也恐怕是这个大明最为保守秘密的一批人。

苏闲只需要动嘴,另外对于这些增加味道的“小技术”,他虽然没有藏私的想法,但最起码也得让自己赚了这第一波,维持住这格物院之后,才能传出去。

不过说实话,钞镜院在手,光是那五品岁俸,就足够苏家吃穿不愁了。

与皇室联系的越紧密,钱财倒真的是身外之物。

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能握在手里的“底气”——格物院!

想到这儿,苏闲继续道:“另外,再准备一套木字活板……”

再度吩咐了一些事情后,苏闲便离开了这格物院。

又过了几天。

苏闲再来,他们已经开始动手。

又看了一些关于铜球的答案,苏闲再度收下了六人。

他已经有了想法,一个月内,他要先招收五十个人。

而说来好笑,目前他看到的九个人中,倒是有六个人,都是那国子学的学子。

此前在国子学的一番展示,倒的确没有失望。

而接下来。

苏闲来这格物院的时间,就少了起来。

一是因为家里要搬家,这一点倒不用自己来操心,住的地方不再是杏花巷,而是淮安坊,这座朝中许多在京官员居住之地。

而北街的玄武街,就是国朝勋贵连片的府邸。

另一件事情,也极为重要。

秦王、晋王,终于要就藩了!

……

汉西门,是京城十三门户之一。

今日一早,文武百官在天还没亮,就聚集在此地。太子朱标站在群臣之首,和群臣一同望向前方。

大军如龙,旗帜招展,一个个硕大的“秦”字、和“晋”字,迎风而动,咧咧作响。

不远处。

秦王晋王跪在地上,朱元璋感慨的看着两个儿子。

“不论国朝如何说,你们都是咱的儿子。”

“此去,你兄弟两身为咱大明第一批就藩的藩王,要给你们众兄弟,做一个表率!”

“在藩地之内,要节制兵权,将都指挥使司旗下一众卫所,全都给咱看好!要让他们像京城周边这些卫所一样,勿要扰民!”

“特别是老二你的秦王府,北抗蒙元,西抗番人,就连西北方也有哈密等不臣之人,你要劳心劳力,诸王你为首,你的肩膀上要扛起更多的责任。”

此刻的朱元璋,和国潮上让人胆战心惊的帝王完全不同。

就像是一个看着儿子即将离家远去,自己要千叮咛万嘱咐的老父亲。

而这些话,这段时间以来,他已经是不知道多少次听过了。

“父皇!您放心,孩儿此去,不仅要给咱大明巩固江山,还要打下更大江山!什么番人,哈密,咱全将其当成咱们大明的卫所,拱卫大明。”

“咱还要将咱大明的钱庄,开到他们的腹地,文也兴隆,武也昌隆!”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