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第202章 杨广不是傻子(2 / 2)

【公元604年七月,平定汉王杨谅之后,杨广开始了正式的帝王生涯。】

【同年十月,杨坚下诏:免除妇人、奴婢、部曲赋税,规定男子二十二岁时才算成人。】

……

大汉·宣帝时期

刘病已拧着眉头。

这样的国策好吗?

好啊!

这都不是免几年的赋税了。

这是天下近一半的人都不用交赋税了!

多好!

绝对是国家繁荣的象征。

不然能这么潇洒浪费!

那收买民心是你这么收买的吗?

这只会促使那些豪强们买卖更多的奴婢、男丁,也不需要交纳更多的赋税。

但总是要有交赋税的人。

而且这部分会交的以前更狠!

刘病已摇摇头。

真是胡闹,治大国如烹小鲜。

他这是把国家放火炉上烤啊。

……

【公元604年十一月,杨广下诏建都洛阳。】

【为什么一定要修建东都洛阳,诏书里也写了原因。】

【“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

【杨谅叛乱,东部有十九个州响应。】

【“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发生反叛就要镇压,问题是大兴城远在西北急切之间反应太慢,杨谅叛乱暴露了这个问题。】

【“并州移户,复在河南,周迁殷人,意在于此。”】

【而想要震慑山东众部,就要跟周朝建立后把殷遗民都集中在洛邑,然后又定都洛邑是一个道理。】

【“南服遐远,因机顺动。”】

【杨谅叛乱,还体现出江南地区也并不稳定,大兴城离山东远,离江南就更远。】

【为了安抚山东和江南,这就是杨广营建洛阳城的理由。】

……

大隋,

杨坚脸上有些尴尬。

尴尬于,这个都还真不能不迁。

这事归根到底还要怪他。

因为不但长安城住不了,大兴城也住不了。

每到下雨之时,大兴城内的道路就泥泞不堪。

车马和人在上面走过几次,道路就如同泥淖。

而且,当初为了省钱否决了宇文恺的排水渠,只修了一条小水沟。

一逢天降大雨,那些腌臜之物就和污水肆意横流,恶臭漫天。

不然朕干嘛跑到岐州建仁寿宫。

……

大宋·太宗时期

赵匡义看着天幕,对眼前的太子赵恒开口道:

“知道隋炀帝为什么要建都洛阳吗?”

赵恒瞥了眼天上:

“不是为了遥控山东江南吗?”

赵匡义看这个喜爱的儿子一阵无奈。

“建都之要有三,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

“洛阳北靠邙山,南临伊水,被山带河,有夷有险,易守难攻。”

“此为形势坚固。”

赵恒愣了一下,随即认真听着。

“其次,洛阳最大的优势在于运输便利,能够解决漕运问题,这也是和大兴城相比最为突出的优势。”

“但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啊?”

听到赵恒的反问,赵匡义叹息道:

“那是秦汉之时。”

“关中面积还是太小了,单靠那点地方是养活不起一个大兴城。”

“并且,关中往西是荒凉的陇右之地,往东则是富庶的关东之地。”

“所以关中都城一直都要仰仗关东地区输送粮食。”

“但大兴城的水运很有问题。”

“若走水道东出关东,天险三门峡是必经之地。”

“漕船到这里过不去,只能改走陆路。”

“人挑肩扛,翻山越岭,消耗太大,成本巨大。”

“因此东边的粮食很难运进关中。”

“当初隋文帝领着文武大臣和百姓千里迢迢到洛阳就食,也有这部分原因。”

“相反,洛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其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当然比大兴城更有优势。”

赵恒突然恍然道:

“所以太祖皇帝定都汴梁!”

赵匡义瞥了他一眼,淡淡道: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后,洛阳成为天下经济的中心。”

“但洛阳三面环山,北临黄河,平地比关中还小。”

“而从江南运去的物资首先要到汴梁,再由这里运往洛阳或者长安。”

“所以只要大运河不断,汴梁就断不了粮食。”

“有粮食,就可以图谋燕云之地。”

……

感谢“熊藏老爹”大大的打赏!

感谢“All By ”大大的打赏!

感觉杨广不如是个傻子。

好吧,客观一点,杨广在国家规划这一块是没问题的。

后面会说。

问题在于他实操不行。

真对钱财民众没实感。

他那种感觉怎么描述呢?

就跟把一万现金当成一万欢乐豆一样的感觉。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