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第170章 梁武帝萧衍(2 / 2)

……

大秦,

手略微停顿,随后继续书写。

……

大汉,

萧何一愣,随后心里一阵发毛。

躲了二十四,没想到还有二十五!

上首的刘邦笑了。

老小子,这可怪不得乃公了!

你好后代送上这么一份大礼!乃公怎么也得好好的“招呼”伱。

嗯……再让他干点什么呢?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想到了一个超能活的老家伙。

虽然那人只是藩王,不算开国皇帝。

……

大唐·高宗时期

看到萧衍,李治突然眼睛一亮,似想到趣事,对身旁的武媚娘笑道:

“媚娘可知,这梁武帝是第一个重视并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

武媚娘一愣:

“不是太宗开始推崇的吗?”

李治笑着摇摇头:

“不,在当时,世人都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为天下第一。”

“在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中,曾以“比世皆尚子敬书”一言评述其时书坛的流行风尚。”“陶弘景说,全天下所有的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尊崇王献之的书法,都以临习王献之的作品为荣。”

“但梁武帝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其父王羲之的成就,且长时间的极力推尊王羲之,最终使书坛风潮发生了反转。”

武媚娘这才明了,她一直以为王羲之的名气是独领风骚的,不成想还有这等变化。

李治追忆往昔,微笑道:

“太宗甚爱王羲之书法,谓其天下第一。”

“上行下效,王羲之的书法即是天下第一。”

武媚娘笑着感叹道:

“所以为帝者要节其所欲,不然自有阿谀之徒攀图捷径,毁坏国法。”

李治笑着点头,眼神中闪过一抹异色。

……

大宋,

赵匡胤看着天幕,神色带点向往。

“萧衍确实是一位相当难得的皇帝,即使抛开他的皇帝身份不论。”

“单就才华、品性、教养、魅力等方面考量,他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其在文化与艺术上的全能之性及对各种爱好的娴熟精通程度,没有几个皇帝能与之比肩。”

一旁的王继恩躬身道:

“帝王者需心怀天下,梁武帝为帝之心不至诚,不然也不至于龟缩江南。”

“陛下志图万里,何需艳羡他人技艺小道。”

赵匡胤不由一愣,笑着点了点他。

“好一个狂徒。”

……

【刚刚继位的梁武帝就感叹“朕之今日,所谓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他觉得自己仿佛是在用腐烂朽败的绳索驾驭六匹奔驰的骏马,生怕烈马挣断驭绳,弄得自己车毁人亡。】

【在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下,初为人君的梁武帝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除旧布新。】

【公元502年五月,梁武帝下令放出皇宫里齐国诸帝从各地遴选来的许多宫女歌姬。“以宫女二千分赉将士”。】

【下诏,在皇宫门口的“谤木”和“肺石”旁设立两个木函。】

【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

【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

大明·万历时期

正在给万历讲课的张居正看到天幕,口中一拐,直接讲道:

“陛下可知谤木和肺石是何物?”

一身红袍,头戴玉冠,尚且年幼的朱翊钧诚实的摇摇头。

张居正不苟言笑道:

“谤木和肺石是古代宫门处必需之物。”

“前者是一根竖立的木头,百姓要是对朝廷有什么不满和批评,可以将批评写在木头上。”

“而肺石是一块颜色暗红如肺的石头,百姓若是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冤情,只要往肺石上一站,就有专门的胥吏帮着把冤情反映到朝廷处理,绝对不会无视。”

朱翊钧想了想,稚嫩道:

“可是先生,朕没有在宫门处看到木头和石头啊?”

张居正嘴角微翘,答道:

“时过境迁,事物变易。”

“如今耸立于承天门前的恒表,就是从谤木演变而来。”

“肺石则渐渐远隐,唐宋之后就被登闻鼓所取代了。”

朱翊钧点点头。

“所以才有击鼓鸣冤一说?”

张居正开口夸道:

“陛下聪慧。”

“但此二物的本质是何,陛下可知?”

朱翊钧摇摇头。

“望陛下谨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此二物之本也。”

……

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天安门呢,等这本书完结后想去看看。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