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所烦恼者唯二(2 / 2)

“以工代赈一旦开始实行,大量聚集在流民营之中的劳力都能够发挥作用,每个士子都将率领大量劳力前往吴郡不同区域进行水利开发。”

“届时,待水利开发告一段落后,那些劳力也将会携着家眷在当地落户,且有着为当地开发水利之事,也更容易被当地百姓所接纳。”

贾诩点了点头,道。

“以工代赈自然是良策,只是子坤应该有考虑到粮食消耗的问题吧?仅凭吴郡如今的粮食,恐怕有些不足,子坤应该已经有所对策。”

“粮食,正在来的路上了。”李基笑着说道。

“徐州?”

贾诩皱着眉,提醒道。“主公便是面子再大,也不可能从徐州借出多少粮食。”

李基摇了摇头,手指朝着西面指了指。

贾诩的神色略微一凝,目光闪烁思索之色,很快就锁定了李基的所指的地方,道。“吴郡往西,莫过于荆、益两州,且均可沿着长江迅速运载粮食顺江而下抵达吴郡。”

“只是,荆州内部的世家斗争严重,形势复杂,说动世家借粮之事难如登天。”

“而益州……新任益州牧刘焉可并非是什么良善之辈,提出‘州牧之策’这等贻害无穷之计,刘焉之心非蠢即毒,如何愿意为了百姓借粮乎?”

说到最后,贾诩的语气也多了几分怀疑。

只是,李基的脸上不免闪过了一分不自然,被人当面说“州牧之策”是贻害无穷之计,这跟被贾诩指着鼻子骂非蠢即毒有什么区别。

且,李基也不好解释那“州牧之策”是自己提出来跟刘焉进行利益交换,换取到了刘焉对于刘备的倾力支持,方才让刘备真正拥有了一支可用之兵南下征讨黄巾的。

此事知晓者唯有刘焉与李基二人,便是刘备都完全不知其中细节,仅仅以为是李基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刘焉对于征讨黄巾的支持。

“粮食之事,文和便无须多虑了,如今吾所烦恼者唯二。”

李基悠悠地道了一句,但此刻贾诩则是仿佛完全没有听到似的,装聋作哑地低头就看着杯中茶叶打转。

听不到……

勿q……

李基尚且烦恼之事,就定然不是什么轻松之事。

倘若不是贾诩知道跑路也没用,早就拔腿就跑离开营帐了。

只是,李基对于贾诩这种无言的拒绝也仿佛是看不到似的,贾诩没有接话,李基也继续往下说道。

“水利既成,吴郡可耕种之地便会随之剧增,但吴郡本土的耕牛却远远不足,仅凭人力开垦……难难难!”

“届时纵有水利、良田,恐百姓耕地效率也是颇低。”

提起这个问题,李基的眉头几乎是紧皱的。

耕牛可谓是贯穿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种田史,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没有耕牛,对于百姓们种田效率的影响是极大的,且充足的耕牛也能促使劳动力的进一步解放。

否则在这个人均需要耕田二十亩以上,才能保证在缴纳赋税之后来年还能养活自己的时代,完全仅凭人力,百姓们几乎要天天埋首于良田之中,根本就没有多少空闲所言。

此前,李基的计划是逐步开发吴郡水利,逐步增加吴郡良田,一点点吸纳流民增加人口之余,再慢慢通过各方渠道收购耕牛。

只是,计划显然没有变化来得快。

只要“以工代赈”顺利实行,那么吴郡水利将会在一年之内就接近完全开发完毕,无数的流民也将能在吴郡安家落户且拥有自己的屋田。

这反倒一下子便将耕牛紧缺的问题给凸显了出来,且同样也是急需解决的,可以明显改善民生的。

然而,这无疑是个难题,对于贾诩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尤其是这种民生治政的难题,贾诩一时间可谓是毫无头绪,反而回想起了曾经吃牛肉的美味,那可当真是绝了。

可惜在这个时代,吃牛肉那可不是什么光彩之事,甚至官府往往还会追究。

所以无论是什么人问起,贾诩非但不能跟他人分享感慨一下牛肉的美味,甚至坚称自己不吃牛肉。

而李基似乎是没有注意到贾诩的神色变化,转而继续道。

“另一个问题,则是通过各方渠道消息所进行的估算,通过徐州通道一路往南朝着吴郡而来的流民数量超过八十万之多。”

“这个数字,太多了!吴郡本土百姓的数量也大体是这个数量,即便是通过‘以工代赈’进行水利开发,大幅增加了吴郡可以安置流民的田地,但这个数字还是太高了。”

并非是吴郡经历水利开发之后的耕地不足,而是李基还需要考量的是安置流民且待流民恢复劳作耕种中间的那个时间段!(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