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第137章 仙人“跳”(2 / 2)

或许,在那无数只能一生埋首于田亩之中的百姓平民之中,是否埋没着天赋堪比诸葛亮的奇才。

至于教谕远远不足以同时教导外门的问题,李基则是提出由内门弟子代替教谕且通过轮换的方式定期教导外门即可,继而说服了刘备与蔡邕。

而看着如今众多士子们的反响,刘备方才真正明白着李基所制定的规矩会给士子们带来什么,又将会给“仁德书院”带来什么,以及给自己带来什么。

自此,刘备作为“仁德书院”的创始人,将会在整个大汉享有各种意义上的免喷权。

纵使其余的私学又或者颍川也跟着成立书院,作为推动书院成立的刘备,依然会获得无数人的尊崇与维护。

莫说是十常侍与何进,就算是天子想动刘备,恐怕都要考量一下天下士子的反应。

随即,略微顿了顿的蔡邕,直至在场众人大多都消化了关于“仁德书院”所制定的内外门规矩之后,蔡邕方才接着说道。

“至于加入内门的方式有二,分为军、政两条道路。”

此言一出,无疑让士子们都略微一懵。

纵使如今的士子们讲究的是“君子六艺”,但主流追崇的无疑还是儒家经学。

类似于卢植,先是大儒精于经学,方才是军事家、治政名臣……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士子们几乎都以经学为基,再往外发展各种分支学识,与后世的科举完全一味推崇四书五经还是截然不同的。

如今的“仁德书院”却是考究与军、政有关的内容,方能准许进入内门求学,这反而算是一种……怪象。

蔡邕也不卖关子,直言道。

“原本若是老夫的想法,入内门所需要考究的自当以经学为主,但李子坤曾言:书院所教导的不止经学,那便不该以经学作为唯一标准。”

“因此,入内门后,诸学子若是欲学经学,乃至于真正拜于大儒门下还需额外通过经学考核方可。”

“其余学科亦是相似,纵使是进入了内门,也会设立一定的筛选学子是否符合学习此学科要求。言于前,以便诸位知之。”

此言一出,诸多士子反而觉得合理了不少。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纵使进了内门,亦是进了一个新的起点,给予了学子们一个奋进上学的机会,所代表的并非是学识就能轻易获取。

“因此,加入内门所考核的军、政两条道路。”

“所谓‘政’,便是士子们需要加入吴郡如今所实施的水网规划修建之中为一小吏,真真切切地在百姓谋福祉,践行了与仁德相符的实干之举,得到了由刘郡守的认可推荐便可进入内门。”

随着蔡邕说完,刘备再度朝着在场的诸多士子拱了拱手,可谓是斩获了无数热络的目光。

唯有藏于人群之中的郭图忍不住连暗道了三声:“虚伪之徒!邀名之辈!丧心病狂!”

以着纯粹的利益角度去看,郭图看到的不是一个公正的考核方式,而是无数朝着刘备涌去的利益!

以着吴地之偏僻,压根就没有多少真正具有才学的学子。

此前,郭图听闻那个所谓的“以一郡而治天下”以及刘备与李基试图对吴地进行大开发之时,就觉得那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且不说长江以南的地理环境恶劣,人口亦是稀少,更重要的是就连人才也可堪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纵是李基胸有百万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难道仅凭一人,在没有大量有能力的基层官吏支持的情况下,李基能做什么?

什么都做不了!

皇权尚且不下乡。

更莫说是李子坤那有如空中楼阁的政令?

然而,倘若当真有着无数的士子前仆后继一般不顾身份地在刘备麾下担任小吏,协助开发河道,治理水利,那么李基开发吴地的障碍将会瞬间扫平大半。

‘这是白嫖啊!’

郭图在心中发出着近乎尖锐的爆鸣声,完全明白了这是何等恶劣的奸计。

建造一个书院才需要耗费多少钱粮?

那蔡邕还是李基的丈人……

可大量士子甘为小吏,所能产生的效益又有多大?

莫名的,郭图想起流言之中的那个仙人“跳”……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