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朱雄英的科举改革之法(1 / 2)

两个人大气都不敢出。

静静的等待着朱雄英的心声在自己的心底响起。

【恢复以前的科举方法。】

【但是又不能完全恢复。】

【否则就是在开历史倒车。】

【开历史倒车可没有什么好处。】

【另外这些举子光会做文章也没有什么用处。】

【敌人可不会因为你文章写的好,就不来找你的麻烦。】

【还得会帮着老朱家治国。】

朱元璋和朱标都忍不住点头。

前宋不就是文强武弱,最终被蒙古人赶到海里的。

笔杆子除了发些牢骚外。

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一定要把策论的占比提上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网罗到那些真正的人才。】

【保证选中的人都是能文能武的。】

【至于南北榜案的问题。】

【同样也很好解决。】

【朝廷每年取士的名额是固定的。】

【如果怕南北士子差距太多。】

【就给每个省份定一个名额。】

【最终参加科举的时候。】

【每个省份士子的试卷分开阅卷遴选。】

【不就行了?】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朱雄英的这番话。

顿时眼睛一亮,心中也是拨云见日。

觉得有什么罩着自己的东西被突然掀开了一样。

对啊!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朝廷的乡试就是各省先考。

然后中举的士子再通过一次遴选,进京参加春闱。

那自己也完全可以这样效仿!

但是很快,两个人的心中就再次产生疑问。

各省的乡试都是各省出题。

难道朝廷也给各省出题不成?

那岂不是乱套了!

就在这时,朱雄英的心声再次响起。

【等到各省的人才挑选出来之后。】

【再把这些已经考中的士子进行一个排名。】

【再用这个排名来参加殿试。】

【这个排名加上殿试成绩。】

【足够朝廷选取那些真正有能耐的人才了。】

【如此一来,那些文人就不用皓首穷经的去钻研文章。】

【相反的会注重策论之道。】

【到时候大明的文人尚武,将人人如龙!】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朱雄英的这番话。

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震惊。

没想到这小子竟然有这般野心!

得亏是老朱家的血脉。

这要是旁人家的,那老朱家可就危险了!

然而朱元璋和朱标的想法。

朱雄英却并不知道。

只是自顾自的想道:

【没想到父王竟然能够有这般见识。】

【这么早就看出来了八股取士的坏处。】

朱标听到朱雄英的心声。

饶是朱标也不由得脸上一红。

自己哪能看到八股取士的坏处。

这不是误打误撞,瞎猫碰到了死耗子。

【那八股取士,现在还好一些。】

【大明刚刚建立。】

【对人才的要求也不高。】

【就算是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也勉强能用。】

【只是这么继续发展下去的话。】

【后辈的读书人能够闪转腾挪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能写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少。】

【为了考中,不得不埋头钻研四书五经,八股制艺。】

【就好比是在螺狮壳里做道场。】

【长此以往。】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