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顺利推行(1 / 1)

不过秦渊可不吃他们这一套。

什么常情不常情,你盘剥百姓,贪了国家的钱,凭什么你一死就能一了百了呢?

秦渊立即下圣旨,昭告天下:“自会考府查账以来,各省州县贪污官员不乏舍命抵赖之辈,此刁恶之风绝不可助长,官员若贪污,只捕贪污罪员,凡自杀者,则全家统统入狱!”

这道圣旨一下,贪污官员彻底没辙了,自杀的人瞬间少了很多。

不仅如此,四月的时候,秦渊又颁布了一道圣旨,列了一个名单,宣布名单上的几百名官员,都可以跳过通政使司,直接向他秘密递交奏疏。

是的,秦渊还是下定了决心,通过了贺临的密疏制度。

朝中上下都意识到,秦渊这是允许各地方官可以向他秘密打小报告。

一时间,人心惶惶,都担心政治对手会告自己的状,想着干脆鱼死网破,自己也先告发他们。

于是乎,秦渊一下子掌握了不少官员的把柄。

虽然密疏制度问世后,的确有不少人向秦渊打小报告,推进了追缴亏空的工作。

但与此同时,秦渊每天也要处理大量的奏疏,从早忙到晚,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自讨苦吃”。

随着追缴亏空的火热进行,各地都在大张旗鼓的抄家查封,一时间,各种谣言满天飞,秦渊也因此背了不少骂名。

有人甚至暗地里给他封了一个“抄家皇帝”的外号,说他抄家是为了敛财之类的。

然而事实是,自从追缴亏空开始实行,国库日渐亏空的趋势立即被摁住了。

不仅如此,秦渊还带头缩减宫内开支,以做表率,并且严令禁止官员之间逢年过节送礼的行为。

四月底,殿试结束之后,新一批进士的名单出来了。

谢宇中了,二甲第二十一名,赐进士出身。

这个成绩还不错,考的比贺临还要好,毕竟贺临当初只考了三甲,赐的是同进士出身。

知道自己高中,谢宇第一时间来了贺府,想告诉贺临这个好消息。

对比起几年前的初见,谢宇现在已经完全长开了,五官的稚气尽数褪去,甚至身高比贺临都要高,稳稳压了贺临一头。

不得不说,宋家父母的基因很不错,柳笙笙能成为名妓,靠的不仅是才华,更是这张脸,而一母同胞的谢宇也长得也很帅。

眉宇间若是仔细看,也能看出几分跟柳笙笙相似的痕迹。

看到贺临之后,谢宇眼中含泪,一把跪在贺临脚边:“多年寒窗,终于金榜题名,若无恩师帮扶,学生绝不会有今日,学生在此叩谢恩师!”

说着,弯腰重重磕了个头。

虽然贺临与他并未进行过拜师礼,无实际的师生关系,但他一直将贺临当作自己的老师与人生目标。

“终于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几年来,你也辛苦了。”贺临将他扶起。“只是有些话,我仍然不得不说,新皇登基,朝中局势不像从前那般复杂了,可宦海沉浮,依旧会有诸多身不由己,你以后若是为官,定要坚守本心。”

“恩师与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学生都铭记在心,以后学生定会全力贯行恩师所言!”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忽然进来一人。

柳笙笙眸子定定的望着谢宇,轻声问:“你中了?”

“嗯。”

柳笙笙松了口气,发自内心的笑起来:“那便好。”

“劳师娘挂心。”

每次听到这个称呼柳笙笙都很无语。

明明是姐姐,现在成了师娘了!

柳笙笙走到贺临身旁,看向谢宇:“你如今高中,是想留在京师为官还是想去地方?你若想留在京师,可以让你恩师帮你举荐个位置。”

说着,柳笙笙用胳膊戳了两下贺临。

谢宇摇头:“此事不必劳烦恩师,不管是京师还是外地都可以,朝廷需要我去哪我就去哪儿,不该有挑三拣四的道理。”

贺临满意的点点头:“不错,很有觉悟。”

虽然说是这么说,但贺临觉得可以好好历练一下谢宇,顺带考察一下他的能力。

“如今各地都在追缴亏空,户部有官职空缺,我可以举荐你去任户部郎中。”

户部郎中正五品,对一个二甲进士来说,算是正常的起步。

关键是这个位置会接触到很多账本,手下也能有一批人,同时权力又不会特别大,很适合历练,而且还能考察一下谢宇对于人情世故的处理能力。

谢宇有所顾忌:“您如今虽得圣宠,直升府正,但因追缴亏空一事颇受朝中诸臣所怨,此时举荐我,会不会给您带来麻烦?”

“我的麻烦多了去了,你都不怕别人因为我针对你,我还会怕你给我带来的这点麻烦吗?”

“学生定不负恩师所望!”

*****

各地的亏空一直到五月底的时候,才陆陆续续的查清楚。

不过秦渊毕竟给了他们三年时间,因此这件事彻底结束,还要等到三年之后。

而这个时候,秦渊已经在准备推行火耗归公一事了。

这件事他跟内阁商量过,虽然遇到过一些阻碍,但阻碍的力度并不大。

毕竟中央的官员只负责收税以及用钱,能收上来更多的税,他们自然也有更多的钱用。

火耗归公一事阻力大的是地方。

对此,秦渊采取的办法是先在几个省推行。

火耗归公一事,并不是中央将钱收上来就不管地方了。

火耗归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官随意定制税额盘剥百姓,并不是要将官员的路全部堵死,让他们拿着那一点点可怜的俸银生活。

收上来的这些火耗,会拿出一部分分拨下去,增加各个衙门的办公经费以及官员的俸禄。

试点开始实行之后,秦渊直接用收上来的火耗银将试点的那几个省官员俸禄翻了十倍甚至十几倍,还让人在报纸上疯狂宣传。

其他各省官员一看,同意火耗归公既能捞好名声,又能名正言顺的增加自己的俸禄,何乐而不为?

火耗归公这件事不像追缴亏空那样完全是损害权贵阶层们的利益,所以这件事遇到的阻力不算大,顺利的推行了下去。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