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被惦记上了(1 / 1)

皮特儿和罗宾当然不知道被算计了。

毕竟,于悠走的后门是临时开的,砖块儿都是活动的。因为有别的机器挡着,看不到这点儿变化。

用完之后当天晚上就又垒上了。

主打一个意想不到!

皮特儿和罗宾意气风发来的,灰溜溜走的。不但没捞到钱,还损失机票钱和零部件。

还不能让公司知道,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

市长办公室。

裴正业亲自给于卫民、秦之恒和于悠沏了茶水。

“这次的事情多亏了你们,这次不但省了维修经费。对咱们自主研发一米七轧机也有着特别重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从没想过一直依赖进口,一直在研发上努力着。

于卫民连连推辞:“哪里的话,我们也就是有耍赖的本事。”

裴正业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喝茶的动作一顿,半响才勾唇道:“‘耍赖?’哈哈哈!这本事好啊!”

接着寒暄道:“你们公社的生意谈的怎么样了?”

于卫民道:“全谈好了,还亏您给的字条儿。这进出口总公司的黄总当场就跟我们签了协议。运输队的人也给了最低的运输价格。”

运输队给低价可以理解,黄总啥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裴正业压下心里的疑问,决定等过后和黄总打听打听。

问于卫民道:“你们这次也看到津市的发展情况了,百废待兴。这里正好缺人,你有没有什么意愿挪挪位置?”

于卫民……傻子才愿意!

能力越高,责任越大!

他本身就是被架上了村长,又被强行调去当公社主任。这要是再来津市,也太劳心劳力了。

没看他折腾公社那八个生产队都折腾的瘦了吗?

他现在觉得闺女说得对,苟着摆烂儿的人生也没啥不好的!

“裴市长,您这就说笑了,我一个小学没毕业的人能有啥本事,还是喜欢留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儿。”

这话说的真诚,裴正业自然也不好为难。

73年10月开始,向阳公社迎来了第一次意义上的大收获。

鱼苗全都长成了两三斤的大鱼。

二队的村民们快乐十足,干劲儿冲天。

一条条鱼捕捞上来,按照曹秀教他们的。

先开膛破肚,掏出内脏。抹上盐一层层码好,腌起来。

腌好了的鱼放在晒鱼帘上晾晒,一两个小时翻一次,直到完全晒成鱼干儿。

就可以存放比较长的时间。

这样的鱼干儿可以炖着吃,烤着吃,还可以用来做鱼汤喝。村民们弄好了都舍不得自己吃。

一条条装好,全都装进了火车。

四队五队的蘑菇早就收货了几波了,晒好了。也跟着装了车。

七队的猪,吃着豆渣长大,一只只肥头大耳的。

八队的鸡鸭,数量多的数不清,装车后留下了一地鸡毛。

一队、三队和六队的粮食也迎来了大丰收。余粮更是全都炸成了豆油跟着装了车。

一次拉这么多的物资,运输队拉风的很。一路上生怕出了纰漏,都不敢停下来。一气儿就拉去了津港。

这一年,向阳公社全部生产队,不但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日子上直接超越了城里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空间里的福报积分直线上升到了两千五百分。

于卫民和于悠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天知道,他们来的时候本来就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罢了。

穿越到七十年代的第三年。终于过上了吃穿不愁,家里有余粮,空间里有存款,不,积分,的幸福日子。

75年春,京市实验医学研究所开始频频上报纸。

其下的基础医学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大大推动了国家西医的发展进度。

电视台的记者周承和苗青被派去做采访,心情非常激动。

庞明、张惠、牛元清、傅正业四人是主要被采访人。

周承问道:“庞先生,听说咱们国家洛贝林和肾上腺素的问世您功不可没,研究组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有了这么大的成就。这其中一定很艰辛吧?”

苗青问道:“张惠女士,听说您的研究组主要负责催产素和止血剂,现在临床上也有了巨大的突破。成功救了不少的生命!”

周承:“牛元清女士,您这边利多卡因的问世真的是心内科的奇迹!”

苗青:“傅先生,听说b超机现在有彩色的了,还有x光机和呼吸机也开始投产了?”

“天哪,真的是难以置信,你们真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也是国家的栋梁!”

两人的声音抑扬顿挫,除了特意锻炼的口吻之外,不难听出其中的崇拜。

庞明、张惠、牛元清、傅正业四人对视了几眼。

从书桌中取出了压了一年半的信件。

庞明说道:“一年半前,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就如同盲人摸象。可以说是进展微乎其微。之所以有所改变,是因为突然收到了这封信!”

张惠猜测道:“这封信肯定是一个医学大佬的手笔。里面的内容给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牛元清可惜道:“只是这位高人却不愿意留下姓名。这封信收件人和寄件人都没写明白。”

要不是当初他们四个决定一起拆开,这封信还真就被这么错过了。

傅正业:“这些荣誉,大部分应该给这个人。如果你们电视台有能力的话,帮我们寻找寻找。我们很想拜这样的人才为师。”

周承和苗青没想到还有这么个隐情。拿着信细细看了起来。

“阳南省份阳迁市山南红旗公社……”寄件地址就只写到了这里。

或者说这封信根本就没有地址,这地址也是通过邮政的戳才知道的。

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催促着他们去挖掘这个秘密……

远在第一生产队的于悠,早就已经接替了她爸的位置,成了村民们推选出来的村长。

随着向阳公社逐渐步入正轨,她爸和她的担子轻了不少。她开始把大部分心思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两个孩子满六岁就上了小学,如今已经八岁,上三年级了。

而第一生产队的三年级,在鸡妈于悠的带领下,远远超过了全国三年级的水平。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