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框架协议(1 / 1)

裴正业颇为不好意思。

平时忙工作,工作餐也是草草吃几口。他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的吃过一顿了。

现在他更觉得这几人是真的来谈生意了。

就这点吃食,也能看出不凡来了。在大家普遍以弄熟吃饱就行的状态下,这么注重食物的口味,本身就是难见的。

吃人嘴短,免不了要行个方便。

裴正业直接写了个条子,交给于卫民。

“我和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的老总有点私交,拿着这个找他,兴许能助你们一臂之力。”

“当然,事情成与不成的还在你们自己去谈。”

于卫民开始胡思乱想。

怎么觉得眼前这人身份不一般?这是拿到了传说中的“条子”?

于悠转了转眼珠子:“叔,您和津市运输队的人熟吗?”

裴正业放声笑了起来。

看这三个人的表情,显然已经猜到他有些身份,但三人并没有直接问出口。

这姑娘脑瓜更是转的快,这是连后面货物的运输都想到了。

“熟,怎么不熟?”

裴正业直接又写了个条子。本身这件事就是互惠互利的事儿,他推动一下也没什么。

京市实验医学研究所。

收发室的人正在打扫卫生,发现了这封滞留的信件。

收发室的刘大爷:“这个写信的也真是,收件人没写清楚也就罢了,连寄件人也没写清楚,退都退不回去。”

大家都不会私拆别人的信件,一直放着也不是个事儿。

门卫说道:“基础医学组组长好几个,要不要问问谁有山南县的亲戚?”

刘大爷:“行,一会儿我给他们送去,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庞明、张惠、牛元清、傅正业四个研究组长还在日常焦头烂额中。

这封信送来正好醒醒脑子,但他们都不认识山南县的人。

庞明提议道:“反正现在只有咱们四个组长,咱们一起打开,看看里面内容就知道是谁的了。”

说着,庞明就撕开了信封。

一沓子信纸上,反正面都是密密麻麻娟秀的小楷,十分齐整。

庞明:“呼吸剂,拟肾上腺素药品分析,这,这……”

张惠:“催产素、止血针,天哪!我没看错吧?”

牛元清:“镇静剂、抗过敏药成分研究……”

傅正业:“彩超机、x光机、呼吸机构造……”

除了这些,这封信里面没有提到任何其余的话,寄件人是谁更是不清楚。

可现在有时间去纠结这些吗?没有!

四人如获至宝一般,很快就按照各自负责的领域瓜分了资料。把信封珍藏在了抽屉里。

整个基础医学组迅速召开了各个小组会议,陷入一种痴狂的研究状态。

国家的医学怕是要迈出一大步了!

……

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下了火车,于卫民带着闺女和女婿先去津港港口转了一圈。

不同于内陆地区的平静,这里正在紧张的动工。果然,73年,全国开始了第一次建港热。

确认了的确有需求,三人很顺利的来到了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

于卫民掏出裴正业的纸条儿,门卫直接把他们领到了黄齐的办公室。

于卫民……这条子还真好使!

黄齐倒是十分客气:“几位是来谈卖农副产品的?你们手里有什么?”

于卫民:“一年大概五万斤鱼,四百来头猪,两千只鸡鸭,还有蘑菇,豆油。”

黄齐委婉道:“猪和鸡鸭、豆油没问题,但是鱼和蘑菇不行,出口商品主要的难度在装卸和存放。我们走海运,路上的时间特别长。”

这是一直没解决的问题,所以现在他们主要接的单子都是粮食和白酒比较多。

剩下不耐放的,都是就近出口,利润就没那么大了。再一个半路东西坏了,他们还得付搞得违约金。

现在港口扩建,对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增多,他压力也很大。

毕竟国家要靠着出口农副产品这些赚取外汇储备,才能换回钢材、机械设备等急需的物资。

于悠:“那我们要是把这些东西做成能够长期存放的物资,是不是价格会高出很多?”

黄齐:“那当然。罐头和生猪出口价格本来就是天壤地别。”

于悠:“那鱼做成风干鱼、蘑菇晒干是不是就行了?”

黄齐眼前一亮:“要是能做出来的话我们能高价收购。”

凭着曹秀的手艺,教会村里人做这些,这倒是不难。

于卫民大忽悠上阵了。

“黄总,既然如此的话,咱们可以先把协议签了,等到下半年,我们那边就陆续出货了。鱼、猪、鸡、鸭、风干鱼、干蘑菇、豆油。”

黄齐疑惑道:“可你们这具体数量都没有,怎么签?”

于卫民内心嘿嘿一笑,不让你按了手印,到时候反悔咋办?咱就讲究个没有后顾之忧!

“黄总,我们可以签框架协议啊!具体的数量不用写。”

黄齐:“什么是框架协议?”

于卫民解释道:“就是确定主要内容的合同,比如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五年内要以市价收购我们所有的农副产品,数量可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具体的交易数据,等到我们出货的时候,在框架合同的基础上再添加附加协议来结算。”

“同样,我们也不能卖往别处。这样对双方都有个约束力。”

“我一个大老粗都知道要签这个才保险,您一个老总一定也知道,落在纸面上比口头上好得多。”

黄齐……谢谢,受教了!

怎么觉得是自己这边被套住了呢?

于卫民暗喜,这样,自己这边一下子把未来五年的生意都安排好了。

黄齐在于卫民的忽悠下,签了这辈子第一个框架协议。

后来更是举一反三,成功把框架协议用在了他们港口的国际进出口业务上。

不得不说,为国家降低了很多信用风险。

秦之恒眼眸暗了暗,他觉得,自己这个老丈人知道的有点儿多。

但于卫民一家就是向阳公社土生土长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能归功于脑子好使,创造力强。

三人又赶往运输队,像他们山南县到津市的距离,两个方案。

一个是县里的运输队将东西运往火车站,或者运输后津市的运输队再从火车站运到港口。

另一个是,直接用运输队。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