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想留下的外邦使者们(1 / 1)

若是大明君臣中任何一人能听到这个人的心里话,怕是要直接无语了。

不是,你谁啊?

你们身后的国家又是什么样的国家啊?

值得大明君臣为了对你们搞阴谋论,连宫宴的模式都给改了?

做人不要再自以为是了!

燕王朱棣不动声色地挤开了几个人,凑到了朱英的面前。

一看到四叔过来了,对方还没开口,朱英就知道对方是冲着什么来的。

燕王必然是为了铁路跟火车来的。

事实上,这一会儿的时间,来找他的人,多半都是冲着这件事来的。

毕竟,普通人也不敢在今天缠着太孙说话。

敢缠着太孙说话的,那也不是普通人。

朱英直接就对燕王说了:“四叔,如果你是来找我说铁路的事,那就不用说了。”

燕王乐呵呵地问道:“怎么,他们也找你说这件事了?”

朱英道:“可不是嘛,爷爷都说了,这件事,容后再议,你们就这么急,非得今天就让我表个态,让我排出一个顺序来?没这么急嘛!”

燕王心想,他也不想这么急,这不是怕自己不急,其他人急,到时候,自己这个不急的,就被挤到了后面嘛!

想要抢好东西,就是这样啊。

就算是想要按部就班来,不那么急的人,一旦遇到了一群着急的人,也只能跟着着急。

明明正常走路就能走到的地方,一群人跑着从你身边经过了,而前方那棵果树上的果子数量是有限的,人家都跑着去摘,你非要走着去摘,等走到了地方,还能剩个什么啊!

为了有果子吃,本来走着的人,也只能是跑起来了。

燕王微笑以对,没反驳,但他脸上的表情,却已是将他的无奈给表现了出来。

朱英心里暗叹:这不就是大明版的内卷吗?

不过,修铁路这种事,该卷就是要卷。

以大明如今的实力,以研究院那边制造火车的速度,以铁轨零件的出厂速度,以修铁路的工人的数量以及数量程度,第一条铁路能在今年修好,就已是不容易了。

第二条铁路,起码要等到明年才能开始修,且这一修,起码也是一年起步。

这还是算快的,若是慢的,一年都修不完!

起码几年起步!

人数跟资源是有限的,排到前面的地方,三年之内还能感受一下铁路跟火车的神奇。

排到后面的地方,可能等到修好了铁路,那都得是几年以后,甚至可能是十年以后了!

别说是十年时间了,以大明现在的发展速度,领先三年时间,就足以让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超过另一个地方许多年,且是几个三年都追不上来的那种领先程度。

这也就是他这些叔叔们还不知道这种事,还想象不到这种未来,若是他们能想到这些,能知道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那就不会只是现在这种程度的内卷跟堵人了。

真是那时候,连老朱亲自出面制止都不好使,为了抢前面的名额,这群人真能打起来。

这也就罢了,藩王打架,这还是兄弟内斗,再说了,地方对大多数藩王的影响是有限的,对镇守边塞的藩王的影响比较大。

可是,经济能不能飞速发展,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那可是极其重要的考核指标啊!

如果自己治理的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不出任何纰漏,人口大幅度增长,就算朝堂上有人想按着这样的地方官不让出头,那也按不住!

这样的地方官,名字必然会屡屡出现在老朱的案上,以后也必然能够升官。

就算是不为百姓着想、只想升官的官员,也无法抗拒这样的诱惑啊!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式的经济发展,这是猪赶上了都能被风吹上天的大发展!

而这种大发展,目前还只是处于一个萌芽阶段。

所以,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大明要变天了,但他们都意识不到,这种变天,能变到什么程度。

朱英对燕王说:“这样,我跟爷爷说一声,在你们走之前,一定开个咱们朱家的内部会议,到时候,一起商量一下这件事,怎么样?放心,这样的好事,我肯定是先想着自家人。”

太孙若是讲什么大道理,燕王是肯定不信的。

但太孙说的这番话,却让燕王挺认同。

再怎么说,他们都姓朱,都是老朱家的人。

真遇到了好事,怎么可能先便宜了外人?

那肯定是先紧着自己人啊!

有了太孙的这番承诺,燕王朱棣终于不再逮着铁路跟火车的事来烦对方了。

他也终于有心情与其他人再联络一下感情了,不过,在走之前,燕王又悄悄提醒了朱英一句:“我听说,最近有外邦的人,一直想要求见你?英儿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人,一定是没憋着什么好屁,甭管他们提什么要求,都别急着答应他们。”

朱英也很赞同四叔的这番话,不过,最后一句,他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答不答应那些人,还是要先听听这些人到底有什么诉求。

他表示明白,燕王这才放心地离开了。

没一会儿,果然就有外邦使者,费了挺大的劲儿,终于找到机会,来见朱英了。

朱英身边依旧是围着几个人,这几人都是武勋子弟,蓝家的,常家的,甚至还有汤家的小辈。

看到有外邦的人走过来,这几个年轻人对视一眼,就要将他们拦下。

朱英道:“不用拦他们,听听他们要说什么。”

走过来的人就几个,为首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深色的皮肤,五官比较立体,但看起来与大明的人区别不是太大。

看对方的穿着,应该就是挨着大明的小国的某个王子?

朱英对外邦使者团来了什么人一直都没什么兴趣,只大概知道来了多少个使者团,来了一群王子、大臣,还有几个公主、贵族少女,除此之外,就知道得不多了。

他对这些人不关心,这些想留下的外邦使者们,却对太孙进行了一番认真的了解。

结果,听了一耳朵民间对这位大明太孙的吹捧,他们所了解的大明太孙,与实际上的大明太孙,竟是越来越远了。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