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一步一坑(下)(2 / 2)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2658 字 5个月前

而河漕总督如果偏帮着盐商这种“外人”,毫不讲理的抓漕军,就实在有点难看了。

更别说这些漕军还是江南苏州卫的,并不是江北扬州卫、凤阳卫的人,司法管辖权也不属于凤阳巡抚河漕总督。

赵百户还是很平静,指着那些闹事的上千人群,仿佛在说一件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来自我们苏州卫的漕军,运送今年第一批漕粮到扬州仓。

我们这些漕军兄弟,出门在外向来十分团结,一人有难,就有千百漕军兄弟援手!

今日有十几个同样来自苏州卫的漕军兄弟控告盐商郑家,其他人当然要来声援。

没想到在光天化日之下,杨军门为了包庇非法盐商,竟然直接下令抓捕这十几个漕军兄弟!

其他漕军兄弟亲眼目睹此事,怎能不义愤填膺?怎能不怒发冲冠?

所以在忍无可忍时,发生这样的漕军哗变,实在再正常不过了,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中军官:“.”

他终于彻底弄明白,发生什么事情了。

原本眼睛里看到的情况是,第一步,吴田氏状告郑家,杨巡抚谨慎避坑,不接状子,这很正常。

然后就是第二步,有十几个人提供郑家犯罪证据,而杨巡抚为了帮助郑家,以调查名义将这十几个人暂时抓起来。

这也很正常,无论告状的人还是提供证据的人,都是小人物,掀不起波澜。

根据官场经验,接这种莫名的案子很可能就是坑,陷入别人的节奏。

但可以另起名义,以我为主,按自己的节奏来办事,这样可以避坑。

再然后就是第三步,有上千人莫名其妙的聚众闹事,疑似有来自苏州的神秘人物操纵和组织。

不过这种闹事对巡抚完全没有杀伤力,最多就是表面热闹。

但是似乎有人变了个障眼法,把所有人的眼睛都欺骗了,其实真相并不是上面那样!

事实的真相是:巡抚兼河漕总督枉法,为了包庇盐商,导致漕军大规模哗变!

中军官发现,此时他已经没有资格回复赵百户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迅速转身,向巡抚禀报!

大轿中的凤阳巡抚兼总督河漕杨俊民听到中军官的禀报后,当即陷入了惊愕。

并沉浸于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刚才在下令的时候,只想着抓的是十几个苏州人,可以顺藤摸瓜的查出这些苏州人的黑后台。

但没想到的是,这十几个人居然是漕军,更没想到,还有快速连锁反应在后面!

下船后每一步的本意都在避坑,但没想到,每一步却都在踩坑!

如果他直接收了吴田氏的状子,启动司法程序,就没那么多事了!

如果他采纳了十几个漕军提供的人证,同样也没那么多事了!

河漕总督引发漕军哗变,这踏马的到底是哪个王八蛋编出的剧本?

杨巡抚实在坐不住了,从轿中出来,抬眼就看见了郑之彦。

直接迁怒道:“这是你惹出来的祸事!眼下你说怎么办!伱能不能去把事情解决了?”

郑之彦死活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大鱼吃小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更别说盐业这种资本密集型行业了。

自己搞掉了吴家,又算什么大事?何至于此?

其实郑之彦这样的想法,站在大盐商的角度来说也不能算错。土地有兼并现象,在盐业一样有。

举另一个时空的例子,为什么清代大盐商看起来比明代盐商更豪富十倍几十倍?

除了人口和产量增加等因素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盐业发展到了清代,更呈现出垄断态势。

在晚明时期,扬州盐商有一二百家,但到了清代中期,扬州盐商就是由二十四总商来垄断,其他所有中小盐商都是依附于这二十四总商的。

所以在这个兼并剧烈的行业里,立志巩固头号盐商地位的郑之彦,真心不觉得搞掉吴家算什么大事,一直就没太当回事。

哪怕吴田氏跑到了林泰来的屋里去,在郑员外看来,只不过是敌人合流而已。

但他万万没想到,有人能利用吴家的事情,做出这么花的文章!

这样的布局,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能力,还把最关键的靠山巡抚拖下了水。

现在巡抚直接甩锅,自己又该怎么解决问题?

关键是他该找谁去对话?他并没有这个本事和威望,去面对上千外地“乱军”啊。

想了想后,郑之彦小心翼翼的来到距离赵百户不远处,询问道:“赵大人是否能约束一下苏州漕军们?”

赵百户斜着眼看了看郑员外,婉拒说:“就算我是个百户官,也不可能违逆所有漕军兄弟的意愿,强行压制他们的愤怒吧?”

主要是策划剧本的某大官人只给了他现场调度的权力,却没有给他谈判和结束的权力。

其实混社团的某大官人和苏州卫的关系也就那样,被苏州卫官兵追捕过,还在武秀才考选中打过军户子弟。

从苏州运漕粮到扬州仓的赵百户本来是个铮铮傲骨的汉子,但奈何某大官人给的实在太多了。

等回了苏州城,江南巡抚赵志皋会奏请提拔他赵大武到副千户!

而且会把他赵大武从又苦又累、常年奔波在外、还容易担责的漕军体系中调出来,换到更轻松的城防系统,或者是巡抚标营,可自由选择。

赵百户拒绝不了这些条件,就带着漕军兄弟们,一起配合林大官人了。

反正他军籍隶属于苏州卫,归江南巡抚管辖,江北的凤阳巡抚没有权限处罚江南的武官。

正当郑员外在赵百户这里碰了一鼻子灰,不知道找谁对话时,忽然有个高大的身影冲到哗变漕军和巡抚标兵之间,心急如焚的喊话:

“都是在江左混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千万不要伤了和气,要以和为贵啊!”

有点自我怀疑,这样解释说明很多的章节好看吗?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