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博陵崔氏(2 / 2)

崔氏一族是带着财富来的,不缺钱花,但这还是让崔显很感动。

其实太祖皇帝刘炯并不喜欢世家,他在位的那些年也是在积极打压汉国的世家的。

陇南赵家就是太祖皇帝给打压下去的。

刘炯之所以会出城迎接崔显,是当时的韦阁老的提议,是他坚持让刘炯这么做。

当时周室崩溃不久,称王称帝者多如牛毛,在相互攻伐之下,最后就只剩下了现在的这几个大国。

在这样的局势下,人才的重要性便马上体现了出来了。

乱世之中,草莽是比较容易出头的。

凭借着勇悍,一次次地在战场上活下来,极有可能就成为一代名将。

但政才、谋士、教育家甚至是辨才,那可不是可以从底层平民里可以选拔出来的。

财富的分配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决定了行政人才的优胜劣汰。

低层平民是有可能会出现少量这样的人才,但由于财富及教育资源掌握在世家的手中,真要选拔人才,最终还得从世家里挑选。

所以,韦阁老为了引进人才,与太祖皇帝刘炯进言,一定要以“买马骨”的姿态去迎接博陵崔氏。

刘炯虽然不太情愿,但为了国家大事,最终还是妥协了。

刘炯没有马上给崔显封个官位,却给了崔显足够的面子。

以至于后来,楚国击破荆南国,大量的荆南国百姓都原意归附汉国。

后来又有陆预、崔素等人来投汉,可以说是韦阁老的这一谋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崔显就这么在汉国住了下来。

但他却发现汉国的太祖皇帝刘炯正在对境内的世家进行打压。

崔显像在齐国那样发愁,相反还很高兴。

因为自己是外来的崔氏,在汉国没有根基。

太祖皇帝刘炯压制的却是地方世家势力,博陵崔氏几乎就没受到过排挤。

崔显如果想要好好地照顾自己的族人,得到一个官位是最好的选择。

由于太祖皇帝对世家的态度,崔显并没有求到官位。

但刘炯却是告诉崔显,想要得到官位,还是考进士来得好。

汉国可不像是齐国那样,以世家的身份就可以授予官职。

刘炯的想法是,世家都很不堪,虽然知识文化水平高,但是应试考试的成绩未必会好。

在刘炯的心中,世家子弟都是以玩乐为主,不会静下来真的去研究经典。

崔显当时铆足了劲,花了六年的时间才考了一个举人,又花了六年时间,这才考上进士。

十二年的时间,三次参加会试,两次落榜。

刘炯与刘塬并没有压制崔显,而就是当时竞争真的太激烈了。

曹岳、杜春秋、丁成儒、李裕、方孝夫、胡琏庸,包括低层出身的袁魁都是那些年考出来的。

卫科是如何考都没能考上,最的还只得蒙荫得个举人才入的仕。

巧合的是太祖皇帝刘炯一驾崩,崔显就考上了进士。

因为袁魁比崔显要早一届科举中进士,进工部的时间也比崔显早了三年,所以资历要比崔显来得高。

陆预作为外来户一步步得被提拔起来,这让袁魁看出了刘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袁魁的聪明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

照一般人的想法,皇帝刘塬如此礼重于外来官员,崔显一定会成为自己的一个阻碍。

一般人最有可能的做法是利用资历,对崔显进行一些打压。

但袁魁却不这么做。

每当袁魁升一次官,他就会向皇帝刘塬保荐一次崔显,让崔显坐上自己原来的位置上。

刘塬原本就有意要提拔崔显,有了袁魁的保荐,连借口都不用找了,顺理成章地就把崔显的官位给提了上去。

袁魁利用刘塬的想法,给自己做了人情,让崔显加入到了自己的五爷党里。

而崔显之前来到汉国,虽然不受刘炯太多的待见,却也没像齐国那样有危机感。

但他是真的知道刘炯不喜欢世家,而刘塬御极以后也对世家进行了一定的打击。

在崔显眼中,刘塬与刘炯唯一的区别是,刘塬比刘炯更勤勉,对百姓更好,但对世家的态度却是无二。

当时崔显心里是觉得,自己想要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按这个态势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却没想到袁魁次次保荐,让崔显步步高升。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