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针对安史之乱的战略布局!(1 / 2)

“安禄山能在多久拿下河北呢?”一直沉默的颜真卿突然问道。

“河北已经久无战事,守备空虚。”李倓简单地回答道,“安禄山要拿下河北,只需一个月。”

“一个月!”颜真卿皱起眉头来。

显然他不相信李倓说的只需要一个月。

颜真卿也很严肃地说道:“河北亦有忠臣,必然有反抗,怎会一个月就被安禄山拿下!”

“势比人强,安禄山必然以最强大的军队快速占领河北,造成更加强大的气势,来迫使地方官员臣服,打下河北不是目的,打下河北是为了进攻中原,进攻中原的目的是为了切断朝廷的漕运。”

李倓这般一说,所有人都瞬间明白过来。

“没错,切断南运河,洛阳将失去粮食补给,下一步安禄山就会打洛阳。”

这一次说话的王忠嗣。

他作为盛唐军方第一人,谈论军事可信度自然是十足的。

这其实牵涉到整个大唐的经济命脉。

打仗不是单纯的两批人互砍,它是一个综合问题。

长安缺粮的问题,从大唐立国之初就隐隐出现了。

李世民还经常去洛阳吃饭,到了高宗时代,就更加常见。

洛阳位于伊洛平原,伊洛平原是由洛河和伊河冲积而成。

它的面积没有关中平原大,洛阳的粮食凭什么比长安多?

原因很简单,洛阳位于黄河边,大运河的中心点。

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河运,河运成本最低。

洛阳位于这样的地方,它当然不缺粮。

北运河贯穿河北抵达幽州,南运河贯穿河南和江淮,这些地方的粮食都可以运到洛阳。

理解了这些,再来看李倓和王忠嗣的推测,就一目了然了。

这也是正史上安禄山的战略。

众人没有说下去了。

因为再沿着这个猜想推下去,洛阳一丢失,大唐半壁江山都完了。

关中是一个大平原,长安城的城墙不过二丈高,防御力是极差的。

准确地来说,潼关更像是长安的城墙。

潼关一丢,长安几乎不可能守住,整个关中平原都将暴露在安禄山的铁蹄之下。

这个时候,长安已经不存在死守的可能。

所以到了宋朝,汴梁城墙比大唐长安城墙高了足足一倍。

金国铁骑南下东京的时候,是久攻不下,若不是郭大仙在门口跳大神,历史可能还是另一番模样。

但此时的长安不同,李隆基逃跑倒也不仅仅因为怂,而是留下来守住的概率几乎为零。

气氛很是凝重,李倓第一个开口,因为只有他知道,正史上,潼关确实破了。

潼关很难破,潼关被破不是军事原因,是政治原因。

从整盘棋来看,安史之乱的局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总结一句话:以空间换时间。

关键点在河北、中原和潼关。

这三点若是操作合理,安禄山的脚步会被拖住。

唐军缺的就是调兵的时间,安禄山打河北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他也知道给长安时间,自己被阻隔在潼关后,会陷入被动状态。

只要潼关守住,局面会比正史上好很多。

沉默了好一会儿,杜甫开口说道:“那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呢?”

对啊!

现在做什么?

现在安禄山还没有反呢!

我们能做什么?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