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糜氏嫁女(2 / 2)

“这就不提了,你的臭脾气能不能改改,说话这么难听,难不成人人都有毛病,就你没有?”

“你非要把所有人都得罪光?”

张飞听了,吞吞吐吐道:“我有毛病我承认,但我说的都是实话,他们也有毛病。”

“就像我当年卖肉一样,每个人就像割下来的肉一样,要么肥瘦不均,要么缺斤短两,要么带着骨头,哪有没有毛病的肉?”

关羽听了,冷笑道:“那你呢?”

“我看你不仅带着骨头,还带着猪皮和猪毛呢!”

张飞听了,辩解道:“我是卖肉的,又不是肉!”

“屠夫挑肉的毛病天经地义,哪有肉挑屠夫的毛病的?”

关羽见张飞强词夺理,被气得拂袖而起,“三弟,好好想想怎么将功补过吧,偌大一个徐州,就剩下几座城了!”

张飞怔怔看着关羽离去的背影,抬起酒坛狠狠灌了一大口酒,突然大哭起来。

“怎么做件事情这么难!”

“还是卖肉容易,谁敢挑肥拣瘦,老子一刀劈他娘的啊!”

袁熙在邺城整兵的当口,关于徐州的消息一个个传来。

刘备丢了郯城,又在广陵被击败,被迫逃到海西,所剩兵力不过数千,四郡已经丢了最富庶的两郡,他也派人向冀州数次求救,但袁绍将此事交给了袁尚,袁氏便再无半点风声。

袁熙和郭嘉两人讨论过后认为,袁尚应该是不会去救刘备了。

因为郭嘉根据种种迹象推测,袁尚极可能私下和曹操交好。

而且如今曹军逼近郯城,和孙策对峙,袁氏乐见其互斗。

袁熙和郭嘉讨论过,带兵救援徐州的利弊,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此事风险太大,因为对面可是小霸王孙策,背后还有袁术,还有可能会被虎视眈眈的曹操偷袭。

袁熙举棋不定,心下忧闷,便去找甄宓,却听婢女说她去书房去找蔡昭姬了。

他心想也是无事,便一路往书房走去,走到门口,却见甄宓在蔡昭姬的指导下,拿着毛笔竹简上练字,曹宪曹节在一旁看着。

众人见他来了,就要起身,袁熙道:“你们忙,不用管我。”

他见甄宓在竹简上写的是隶书,字体端正秀丽,赞道:“这字颇有神韵。”

甄宓俏脸微红,说道:“离昭姬姐姐还差得远。”

甄宓说这句话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觉得她在自谦,包括袁熙。

因为这确实是事实。

隶书起源很早,甚至早于小篆,相传程邈为隶书之祖,后来了隶书发展成熟后,在东汉后期又称八分书,传王次仲为八分书之祖,其后四百多年,主要在两汉其间发扬光大,故又被称为汉隶。

但严格来说,隶书经过了三个阶段,古隶,汉隶,今隶。

古隶便是最初的秦隶,汉隶则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者,蔡邕则是被称为汉隶的集大成者。

唐代张怀瓘把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水平分为第一神品,第二妙品,第三能品。

对于成熟汉隶,即八分书,入选神品的书法家只有蔡邕一人。

而在汉末三国时期,楷书开始出现,这时的楷书称为今隶,第一个将其发扬的是曹魏的重臣钟繇,因此钟繇也被尊为现代楷书之祖。

而钟繇的书法老师,便是后世的蔡文姬。

此时蔡家的书法冠绝当世,故甄宓有此一说。

蔡昭姬笑道:“夫人虽然所学尚短,但已经有几分神韵在内,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袁熙心道这就是有个好老师的好处了,在传授书法一道,能教出钟繇这种学生的蔡昭姬,自然比一般人明白多了。

他探过头去,看到甄宓一笔一划抄写的,乃是熹平石经。

这是汉庭官定儒家经典刻石,乃是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

其间一共刻了八年,共有四十六块碑,二十五万字,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

袁熙看着甄宓前面的竹简,皆是蔡昭姬字迹,惊讶地问道:“你把这部经文都背下来了?”

蔡昭姬笑道:“怎么可能。”

“只要记住微言要义,便可以将里面的精髓领悟,再默写时,也能八九不离十。”

“即使有个别文字错漏,也不影响经文本意。”

袁熙听了,若有所悟,这不就是去芜存真?

他隐隐约约觉得这其中道理,和自己眼前的抉择有相通之理,正思索间,孙礼来报,说徐州来人,想要拜访袁熙。

袁熙看到名刺上的名字,颇为意外。

(本章完)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