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2 / 2)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998 字 8个月前

“乱世之中,人心莫测,若想治政,则必先握有兵权在手。有兵权在手,子晟到汉兴郡中后,方能治政。这一点,子晟一定要切记。”

糜旸听着这点,点了点头。

在糜旸点头之后,诸葛亮继续教导道:“天下有治政之术,繁杂纷乱,不一而定。”

“王化之政,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辽阔;

策术之政,适合于扶危救难,在安定太平的时局下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

矫亢之政,适合于纠正侈奢坠落的风气,靠它来治理已经病入膏盲的国家只会越弄越糟;

公刻之政,适用于纠正朝廷里的邪恶势力,靠它来治理中央之外的不正之风就容易失去民众;

威猛之政,适合于讨伐内乱,靠它来管理和平时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残暴了;

技巧之政,宜于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用来解决贫穷衰弱,但过于看重,只能劳民伤财,给民众增加困苦。”

这时在大堂之外,黄月英端着一些点心来到了大堂门口。

但就在她要踏入大堂内之时,她看到了诸葛亮抱膝的举动。

看见这一幕,黄月英的脸上浮现了惊讶的神色。

自入益州以来,她很久没见过诸葛亮的这个举动了。

黄月英又看了看诸葛亮对面的糜旸,她脸上流露出笑容,而后为了不打扰这两人,黄月英又默默退出了大堂。

子晟,有福了。

糜旸听着诸葛亮所言的治政之术,听得几乎有些入迷。

糜旸从小到大亦看过不少经书典籍,亦听过许多政才讲政,但如诸葛亮这般将方方面面都分析到的治政之术,糜旸是第一次听闻。

这是来自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政治心得与智慧!

在入迷之时,糜旸的心中也有着感动。

诸葛亮将自己的政治心得与智慧无私地告知给他,这便是传道受业解惑!

在听完诸葛亮所说的话后,糜旸花了好一会儿,才完全消化诸葛亮所传授的知识。

诸葛亮看着糜旸脸上的思索之色,他也不打扰,就这么静静等着糜旸。

在糜旸消化完以后,他就马上问诸葛亮道:

“葛师,以上都是治政之术,那治政之道呢?”

面对糜旸的询问,诸葛亮取来书案上的一支毛笔,而后在书案上缓缓写下了一句话。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诸葛亮所写的这八个字,乃是出自《尚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诸葛亮年少时酷爱书法,在多年持续不懈的练习之下,诸葛亮亦是当代有名的书法大家。

他目前的所写这八个字犹字体优美,犹如龙飞凤舞。

而这八个字在烛光的照耀下落在糜旸的眼中,因为诸葛亮优美的字体,加上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含义,更让糜旸读起来感觉别有一番韵味。

《尚书》作为儒家弟子必读经书之一,这八个字想来很多儒士都知道,但又有多少儒士还记得这八个字呢?

无疑诸葛亮就是那少数记得的几个儒士之一,现今诸葛亮亦想糜旸记住这句话。

在写完这句话后,诸葛亮最后语重心长的对糜旸言道:“吾方才所言,都是针对某种特定情况下而采取的治政权宜之术,都不是根本的治政之道。”

“何为道?道乃根本矣。”

“而治政的根本在于重民,民安,则天下安。”

“要想做到大治,唯有时刻怀抱一颗忧惧天下百姓之心,而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政之术施政。”

“治政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多变,但治政之道不能忘,否则就会过于剑走偏锋,最后适得其反,引发大乱。”

“子晟,答应吾,要时刻记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八个字,并以这八个字时刻警醒自己!”

诸葛亮在说最后一句话时,语气格外严肃,糜旸亦意识到了诸葛亮的郑重。

他马上从坐席上起身,而后对着诸葛亮跪下,口中承诺道:“葛师今夜所教,旸一个字也不会忘。”

在灰暗摇摆的烛光下,一位莘莘学子心悦诚服地拜倒在,一位面露郑重之色的长者身前。

这种画面像极了先秦流传下来的,古之贤者教导弟子的画面。

而这一副画面,亦深深落在了门外的黄月英眼中。

...

在教导完糜旸之后,诸葛亮见天色已晚便让糜旸早些归府。

在糜旸起身离开之时,诸葛亮与糜旸方才察觉到站在门外的黄月英。

糜旸对着黄月英一拜后,他便缓步离开了大堂。

只是在糜旸离开之时,黄月英往糜旸的手中塞了几块点心。

这是来自师母的慈爱。

在糜旸走之后,黄月英来到诸葛亮身旁。

这时诸葛亮已经来到大堂中的一处剑架之前,这处剑架之上放着一把宝剑。

后世有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延请蜀中名匠铸造八柄宝剑。

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刘备给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但其实这件事,发生的时间点是建安二十四年,毕竟章武元年关羽都已经去世了。

如今诸葛亮目光所注视的这把剑,正是当年刘备赏赐给他的那把剑。

这把剑剑名慎独。

何谓慎独,意为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在注视之后,诸葛亮拿起这把宝剑,将剑身从剑鞘中抽出,一声剑鸣之后,一把利剑已经出现在诸葛亮的眼前。

淡淡寒光在剑身上流转,诸葛亮看着眼前的慎独剑,不知在想着什么。

黄月英看着诸葛亮凝视剑身的举动,她口中问道:“夫君可是有收徒之心了?”

知夫莫若妻,听到黄月英的话,诸葛亮的脸上流露出笑容。

“子晟确是个佳徒人选。”

在听完诸葛亮的话后,黄月英问道:“那为何刚刚夫君不向子晟透露这层意思?”

面对黄月英的疑问,诸葛亮答道:“吾在等子晟来日之政绩。”

“察其行,观其人,等他到汉兴郡之后,若真能听从我今日的教诲为汉兴百姓带来福祉,到那时,我再收其为徒不迟。”

黄月英听完诸葛亮的话后笑道:“将来子晟若能成为夫君之徒,夫君准备以慎独剑相赠吗?”

当世的拜师之礼,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师徒之间互赠信物,明确关系。

对于黄月英的这个猜测,诸葛亮点点头,他将慎独剑收剑入鞘:“若子晟能以数十万百姓之安定为拜师礼,那我赠其慎独又有何妨?”

哐当一声,入鞘的慎独剑再次被诸葛亮放置在剑架之上,在摇曳的烛光之下,诸葛亮负手而立:

“剑就在此,能不能取的到,就看子晟自己了。”

13714小说推荐网:www.13714.com